《过庐山下(并引)》
时间: 2025-01-04 08:49:15意思解释
过庐山下(并引)
原文展示: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祷焉。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白话文翻译:
我经过庐山脚下,云雾翻腾,心中默默祈祷。未到中午,众多山峰显得格外庄严,所以写下这首诗。 乱云似乎要将山遮蔽,风势向南飘荡。群峰相互映衬,气势如虹,竞相争辉。 可怜这繁茂的山林中,时不时出现一缕紫色和翠绿色的云雾。大雁飞过失去了东岭的踪影,龙飞腾而起映入西边的佛龛。 此时大家坐在一起欢笑,百态各异,谈笑风生。暴雨撕裂了云雾,清爽的风扫走了浑浊的气息。 豁然开朗归往何处,荒凉的地方怎么能安身呢?高耸的紫霄峰,幽深的白石庵。 五老峰上数棵松树披雪,双溪流下的水潭映照着天。虽然心中默默祈祷有应,然而还是觉得有些羞愧。
注释:
- 庐山: 位于江西省,以奇峰怪石著称。
- 紫翠岚: 指紫色与翠色的云雾,表现自然的美。
- 骖驔: 意为飞马,形容气势磅礴。
- 暴雨破坱圠: 暴雨将云层撕破,形容天气变化剧烈。
- 紫霄峰、白石庵: 庐山的著名景点,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词成就卓越。其作品风格多样,常以豪放、洒脱见称。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赴庐山游玩之际,表现了其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过庐山下(并引)》是苏轼在庐山脚下所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云雾、山川、风雨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哲理思考。开篇以“云物腾涌”引入,营造出一种动感的氛围,仿佛自然界在与人对话。接着,描写山峦的雄伟和气势,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而后,诗人通过对云雾和飞鸟的描绘,传达了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祈祷与内心的羞愧,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呈现出一种哲理深邃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予过庐山下:我途经庐山脚下。
- 云物腾涌,默有祷焉:云雾翻腾,心中默默祈祷。
- 未午,众峰凛然:未到中午,众多山峰显得庄严。
-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乱云似乎要遮蔽山,风势向南飘荡。
- 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群峰彼此呼应,气势如虹,竞相争辉。
-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可怜这繁茂的山林中,时不时出现紫色与翠色的云雾。
- 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大雁飞过失去了东岭的踪影,龙飞腾而起映入西边的佛龛。
-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此时大家坐在一起欢笑,百态各异,谈笑风生。
- 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暴雨撕裂云层,清爽的风扫走浑浊的气息。
-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豁然开朗归往何处,荒凉的地方怎能安身?
-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高耸的紫霄峰,幽深的白石庵。
-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五老峰上数棵松树披雪,双溪流下的潭水映照天。
- 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虽然心中默默祈祷有应,然而还是觉得有些羞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物、山峰与作者的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如“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云雾、飞鸟等描写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自然的亲切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庐山自然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内心的反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传递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云物:象征变化无常,人生的不可预测。
- 紫翠岚: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暴雨:象征人生的困境与挑战。
- 紫霄峰、白石庵:象征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体现出精神的归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点是?
- A) 泰山
- B) 庐山
- C) 黄山
- 诗中提到的“紫翠岚”指的是什么?
- A) 山峰
- B) 云雾
- C) 河流
- 这首诗的作者是?
答案:
- B) 苏轼
- B) 庐山
- B) 云雾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登庐山绝顶》 by 王勃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过庐山下》与李白的《庐山谣》均以庐山为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强调豪放的情怀与壮丽的山水景色。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