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
时间: 2025-01-06 11:46: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
——苏轼
眼看时事力难胜,
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
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
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
吾方祭灶请比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眼看时局的变化,自己的力量难以应对,心中贪恋着君主的恩惠,退却却又无法做到。迟钝的人终究要被弹劾离去,何时才能换来一位明理的宰相呢?圣明的君主宽厚大度,容许我这个病弱的人全身心地投入,但我因衰弱和疾病而感到惧怕。不要再站在山冈上苦苦相望,我正在为祭灶准备,想请邻居来一起共庆佳节。
注释
- 时事:指当时的政治形势。
- 君恩:指君主的恩惠。
- 退未能:退却但无法做到,形容内心矛盾。
- 迟钝:指自己在政治上的迟钝,最终可能被弹劾。
- 使君:指代君主或宰相。
- 换聋丞:意指希望能换来一个明理的宰相。
- 圣明宽大:形容君主的宽厚和明智。
- 自畏人:因健康衰弱而害怕被他人看不起。
- 冈头:山冈,指高处。
- 祭灶:指祭祀厨房的神灵。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君恩”与“迟钝”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无奈和对个人处境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理想中的明君对待臣子的态度,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他的一生充满波折,曾多次被贬,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初到杭州之际,正值其政治生涯的低谷时期。此时的苏轼面临着个人仕途的困境,心中对时局的失望,以及对君主恩惠的依赖使得他更加感受到孤独。
诗歌鉴赏
初到杭州,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无奈与失落。诗中前四句,诗人直面现实,表现出他对时局的深刻感知,尤其是“眼看时事力难胜”的无力感,显示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痛苦。随着与君主恩惠的纠葛,诗人内心的矛盾愈发明显,既希望得到君主的保护,又对自身的能力感到失望。
后四句则转向自我反思,展现出苏轼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同时也隐约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他提到“莫上冈头苦相望”,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焦虑,似乎在呼唤着更美好的日子。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勾勒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在政治与个人生命中的挣扎与探索,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智慧与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看时事力难胜:眼看当前的时局,自己的力量难以应对。
- 贪恋君恩退未能:内心贪恋君主的恩惠,却无力退却。
- 迟钝终须投劾去:迟钝的人最终必定会被弹劾。
- 使君何日换聋丞:希望君主能够换一位明理的宰相。
- 圣明宽大许全身:圣明的君主宽厚大度,允许我这个病弱的人。
- 衰病摧颓自畏人:因衰弱和疾病而感到对他人的畏惧。
- 莫上冈头苦相望:不要再站在山冈上苦苦地相望。
- 吾方祭灶请比邻:我正在为祭灶准备,想请邻居来一起庆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比如“迟钝”与“圣明”,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冈头”象征高处的渴望与失落,表达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时局的无奈与对个人处境的感慨,抒发了他在政治风波中的孤独与失落,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渴望。诗人在面对困境时,仍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希望能够与邻人共度佳节,反映了他乐观的一面。
意象分析
- 时事:象征着政治变幻无常,影响个人命运。
- 君恩:象征着权力的庇护与依赖。
- 冈头:象征着高处的渴望与孤独。
- 祭灶:象征着家庭和睦与节日的温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迟钝”是指什么? a) 诗人的健康
b) 诗人的政治才能
c) 诗人的性格 -
诗中“莫上冈头苦相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现状的无奈 -
苏轼希望“换聋丞”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宰相? a) 聋哑的宰相
b) 明理的宰相
c) 仁慈的宰相
答案:
- b) 诗人的政治才能
- c) 对现状的无奈
- b) 明理的宰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轼的《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态度,而苏轼则表现出深刻的内省与无奈。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