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04 08:48: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
道人闵我老,元气时卷舒。
岁晚风雨交,何不完子庐。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
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
一净百亦净,物我皆如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晚年的孤寂与思考。落叶纷飞,白色的发丝垂落,夕阳西沉,光线逐渐暗淡。道人为我感到忧虑,时光匆匆流逝,我的精气神时常起伏。岁末时节,风雨交加,何不整理一下自己的居所?万物皆已消逝,内心的宁静可以长久存在。想要清扫道路上的尘埃,首先要拔除庭院中的杂草。清净一物则百物皆清,外物与我内心都应如如不动。
注释:
- 萧萧:形容风声或树叶声,带有凄凉之感。
- 垂素:指白发,象征衰老。
- 道人:指修道之人,可能是指朋友或知己。
- 元气:指生命的精气神。
- 岁晚:年末时节。
- 子庐:家居,隐喻个人的生活环境。
- 万法灭无余:指万物归于消亡,无所遗留。
- 方寸:内心,心灵的空间。
- 一净百亦净:一物清净,万物皆可清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词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贡献,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为表达对陶渊明诗风的追慕与仿效而作。在这个时期,苏轼正经历人生的波折,内心渴望宁静与自省,故而作品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开篇的“萧萧发垂素”以自然景象引入,映衬出诗人衰老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接下来的“道人闵我老”则表达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生命的无常与珍贵。随着“岁晚风雨交”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一种忧郁而又清醒的心态。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人意识到外界的纷扰无法影响内心的安宁。最终,诗人通过“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这两句,传达了清理内心与外界的必要性,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物我无碍的境界。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时间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发垂素:描写秋冬景象,象征衰老。
- 晡日迫西隅:夕阳西沉,时间的流逝。
- 道人闵我老:朋友忧虑我衰老,表现关心。
- 元气时卷舒:生命的状态时好时坏。
- 岁晚风雨交:年末的恶劣天气,象征困境。
- 何不完子庐:建议整理内心和生活。
- 万法灭无余:所有事物终将消亡。
- 方寸可久居:内心的宁静可以长存。
- 将扫道上尘:提升自己的境界。
- 先拔庭中芜:先清理杂草,再清扫外物。
- 一净百亦净:强调内心清净的重要性。
- 物我皆如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对仗工整。
- 象征:白发、夕阳等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思考、对时间的感悟,以及对内心宁静和清净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衰老与智慧。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风雨:象征人生中的挫折与困境。
- 尘埃:象征世俗的烦扰与杂念。
- 庭中芜:象征生活中的杂乱与干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萧”指的是: A. 风声 B. 雨声 C. 鸟鸣声
答案:A -
“万法灭无余”表达了: A. 生命的无常 B. 内心的安宁 C. 情感的真挚
答案:A -
诗人建议首先清理: A. 外界的纷繁 B. 内心的杂念 C. 庭中的杂草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苏轼在反思个人生活时更加关注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而陶渊明更强调自然与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和宁静。两者皆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但风格和表达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选》
- 《陶渊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