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光日已暮,策杖过柴门。
杨柳隔溪笛,桃花何处村。
古风看父老,揖客有儿孙。
兴尽归途晚,苍然烟水昏。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阳光已经渐渐暗淡,我拄着拐杖走过了柴门。
杨柳树旁传来隔溪的笛声,不知道桃花开在什么地方的村庄。
老年人穿着古朴的衣服,见到客人时都会礼貌地行礼,身边都有儿孙相伴。
游玩兴致已尽,归路显得有些晚了,远处的烟水一片朦胧。
注释:
字词注释:
- 策杖:拄着拐杖,表示年老或行动不便。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通常指乡村的门。
- 杨柳:春天常见的树木,象征生机与柔美。
- 溪笛:溪水旁传来的笛声,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古风:古老的风俗,代表传统的文化。
- 揖客:行礼问候客人,体现礼节。
- 苍然:颜色灰暗,形容朦胧的景象。
- 烟水:指雾气和水面,营造一种朦胧的氛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杨柳”和“桃花”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古风则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强调了与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侯光第,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春郊晚步》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可能在一次外出散步时受到周围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郊晚步》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春天乡村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开篇即以“春光日已暮”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带惆怅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用“策杖过柴门”的动作,表现了自己的老去与身世的变化,隐含了一种对过去青春的怀念。
“杨柳隔溪笛,桃花何处村”一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此处的“笛声”富有音乐感,似乎在呼应春天的气息,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古风看父老,揖客有儿孙”则展现了乡村的人情味,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风采和家庭的温馨,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亲情的珍视。最后两句“兴尽归途晚,苍然烟水昏”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让人思考人生的旅程与归属。整体来看,诗歌在描写春天的美景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既写景又抒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光日已暮:春天的阳光渐渐消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 策杖过柴门:拄着拐杖经过乡村的小门,表现诗人的老态及乡村生活的平凡。
- 杨柳隔溪笛:在溪水旁的杨柳树下传来悠扬的笛声,营造出春天的生机和乐趣。
- 桃花何处村:诗人对桃花的思考,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古风看父老:老年人穿着传统的衣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揖客有儿孙:老人迎接客人的场景,表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 兴尽归途晚:游玩之后,归家的时光已显得有些晚。
- 苍然烟水昏:远处的烟雾和水面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与人生的流逝相联系。
- 拟人:杨柳和桃花似乎在与游人交流,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乡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美好的生活。
- 柴门:乡村的象征,反映了质朴的生活。
- 杨柳:春天的象征,表现柔美与生机。
- 桃花:代表美丽与爱情,展现春天的绚丽。
- 烟水:象征朦胧的未来与人生的迷茫,反映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景物有哪些?
- A. 桃花、杨柳
- B. 竹子、梅花
- C. 荷花、桂花
-
诗人用什么工具走过柴门?
- A. 拐杖
- B. 手杖
- C. 棍子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忧伤
- C. 快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更侧重于环境的宁静。
- 孟浩然《春晓》: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表现出对新生的向往,主题更为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及其作品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