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日晚步 张耒 〔宋代〕 喜觉阳和近,山园策丈行。 草应知地暖,柳欲向人轻。 残雪通春信,鸣禽报晓晴。 田闾未成计,搔首向春耕。
白话文翻译: 我欣喜地感觉到温暖的气息近了,漫步在山间的小园中。 草儿似乎知道大地的温暖,柳枝轻柔地向人们招手。 残留的雪传递着春天的消息,鸣叫的鸟儿报告着清晨的晴朗。 农田的计划还未完全定下,我挠着头思考着春天的耕作。
注释:
- 阳和:指春天的温暖气息。
- 策丈行:指拄杖行走。
- 草应知地暖:草木感知到地温的升高。
- 柳欲向人轻:柳枝轻柔地向人们招手,形容春天的生机。
- 残雪通春信:残留的雪象征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 鸣禽报晓晴:鸟儿的鸣叫预示着晴朗的早晨。
- 田闾未成计:农田的耕作计划还未确定。
- 搔首向春耕:挠头思考春天的耕作事宜。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创作于腊月(农历十二月)的傍晚,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思考着即将到来的春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腊月傍晚的田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和对春耕的期待。诗中“喜觉阳和近”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温暖的期待,而“草应知地暖,柳欲向人轻”则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后两句“残雪通春信,鸣禽报晓晴”进一步以自然景象预示春天的到来,最后“田闾未成计,搔首向春耕”则展现了诗人对春耕的思考和准备。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明快,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首句“喜觉阳和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温暖的期待,阳和指的是春天的气息。
- 第二句“山园策丈行”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小园中漫步的情景,策丈行即拄杖行走。
- 第三句“草应知地暖”通过拟人手法,描绘了草木感知到地温的升高。
- 第四句“柳欲向人轻”继续以拟人手法,描绘了柳枝轻柔地向人们招手,形容春天的生机。
- 第五句“残雪通春信”以残留的雪象征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 第六句“鸣禽报晓晴”以鸟儿的鸣叫预示晴朗的早晨。
- 第七句“田闾未成计”表达了农田的耕作计划还未确定。
- 第八句“搔首向春耕”描绘了诗人挠头思考春天的耕作事宜。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草应知地暖”和“柳欲向人轻”,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象征:如“残雪通春信”,用残雪象征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天的到来和对春耕的期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农田生活的关注。
意象分析:
- 阳和:春天的温暖气息。
- 草:感知地暖,象征春天的生机。
- 柳:轻柔向人,象征春天的柔美。
- 残雪: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 鸣禽:预示晴朗的早晨,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喜觉阳和近”中的“阳和”指的是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春天的温暖 C. 秋天的凉爽 D. 冬天的寒冷
- “草应知地暖”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残雪通春信”中的“春信”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消息 B. 春天的使者 C. 春天的花朵 D. 春天的风
- 诗的最后一句“搔首向春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恐惧 B. 对春耕的期待 C. 对冬天的怀念 D. 对夏天的向往
答案:
- B. 春天的温暖
- B. 拟人
- A. 春天的消息
- B. 对春耕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自然的美景。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腊日晚步》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田园生活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