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

时间: 2025-01-17 10:35:09

出塞行行如出战,衔芦寂寂类衔枚。

平沙夜宿排形势,谁为王师破得来。

意思解释

雁阵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出塞行行如出战,
衔芦寂寂类衔枚。
平沙夜宿排形势,
谁为王师破得来。

白话文翻译:

出塞的队伍行进,犹如出征打仗;
叼着芦苇的雁群,沉默寡言,仿佛在叼着箭支。
夜晚宿在平沙上,排成阵势;
究竟是谁的军队打败了敌人,能赢得这胜利呢?

注释:

  • 出塞: 指出塞外,通常指边疆、战场。
  • : 叼着,含着。
  • : 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寂寂: 寂静无声。
  • 平沙: 平坦的沙地。
  • 王师: 王的军队,这里指国家的军队。
  • 破得来: 打败敌人、获得胜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善于写边塞诗,作品中常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他的诗风雄浑,意境深远,常常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多难之时,边疆战事频繁。刘克庄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胜利的渴望。

诗歌鉴赏:

《雁阵》通过描绘一幅边塞的画面,展现出一种紧张而沉重的气氛。诗的开头两句以“出塞行行如出战”引入,直接将读者带入了战场的情境中。诗人利用雁群的静默,隐喻了战事的沉重与无声,给人以深思。接下来的“平沙夜宿排形势”,则描绘了士兵在夜间的驻扎,暗示着他们的警惕与准备。最后一句“谁为王师破得来”则是对胜利的追问,流露出一种对战争结局的不确定与思索。这种对比,既有战争的激烈,也有内心的迷茫,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塞行行如出战”: 描述士兵在边疆行进的情景,犹如出征作战,暗示了紧张的军事气氛。
  2. “衔芦寂寂类衔枚”: 比喻雁群的静默,仿佛在叼着箭支,暗示战争的无声与残酷。
  3. “平沙夜宿排形势”: 表现士兵在平沙上夜宿,排成阵势,体现了军事的严谨和警惕。
  4. “谁为王师破得来”: 提出疑问,表达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战争结果的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 “衔芦寂寂类衔枚”将雁叼着芦苇比作叼着箭支,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排比: 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对胜利的渴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意象分析:

  • : 象征着边疆的战斗与生存,也暗示着孤独和无声的抗争。
  • 平沙: 表示战场的环境,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 夜宿: 体现了士兵的疲惫与警觉,表现出战争带来的压迫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出塞”的意思是: A. 进入城市
    B. 出去边疆
    C. 去山上
    D. 走进大海

  2. “衔芦寂寂类衔枚”中“衔”字的意思是: A. 叼着
    B. 送走
    C. 拿着
    D. 抱紧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胜利的渴望与思考
    C. 对和平的向往
    D. 对敌人的仇恨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斗情景,表现出豪情和壮阔的气氛,而刘克庄的《雁阵》则更多地关注战事中的沉重与思索。两者在情感上有明显的对比,前者激昂,后者沉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