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驾导引(三之二)
作者:陈与义 〔宋代〕
东风起,东风起,海上百花摇。
十八风鬟云半动,飞花和雨著轻绡。
归路碧迢迢。
白话文翻译:
东风吹起,东风吹起,海面上的百花随风摇曳。
十八幅风鬟的云彩半在飘动,飞舞的花瓣和细雨洒落在轻薄的绡纱上。
归途的景色青翠而遥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百花摇:百花齐放,形容春天花开的美景。
- 风鬟:风中飘动的云彩,形象生动。
- 轻绡:轻薄的绡纱,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物,寓意柔美。
- 碧迢迢:碧绿而遥远,形容归路的美丽与遥远。
典故解析: 本诗的意象与春天密切相关,春风、花朵、细雨等意象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诗中提到的“归路”,可以看作对归途的思考,也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90-1160),字允恭,号东山,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法驾导引》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路途的思索。此时南宋正处于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之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诗歌鉴赏:
《法驾导引(三之二)》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通过描绘东风、花海、云彩和细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诗的开头“东风起,东风起”,反复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仿佛我们能听到春风的轻声呼唤。接下来的“海上百花摇”,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美丽,描绘出一幅花海摇曳的景象。
“十八风鬟云半动”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轻盈的云彩在风中飘动的姿态,仿佛这些云朵也是春天的舞者,随着风儿翩翩起舞。而“飞花和雨著轻绡”则将春雨与花瓣的交织描绘得细腻动人,轻薄的绡纱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映衬,也象征着诗人心中那种柔美的情感。
最后一句“归路碧迢迢”则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暗示诗人对归途的思考与眷恋。整首诗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路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起,东风起:重复强调春天的到来,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
- 海上百花摇:描绘春天的繁花盛景,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 十八风鬟云半动: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云彩在风中的舞动。
- 飞花和雨著轻绡:细腻描绘了自然界的美,花雨交融,寓意浪漫与柔情。
- 归路碧迢迢:表达了对归途的思索,带有些许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风鬟”,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拟人:自然事物似乎在与人对话,传达出生动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人生路途的思考,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柔情,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百花:生命的繁荣与美丽。
- 风鬟云:轻盈与自由。
- 飞花和雨:浪漫与柔情的结合。
- 碧迢迢:归途的遥远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风起”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秋天的来临
B. 春天的希望
C. 夏天的炎热 -
“飞花和雨著轻绡”中的“轻绡”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轻薄的织物
C. 一种雨 -
诗中提到的“归路”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索与忧伤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蕴含浓厚的情感与思索。
诗词对比:
- 陈与义的《法驾导引》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春天,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美,而后者则蕴含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涉及宋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中国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