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呈昌甫)》

时间: 2025-01-19 11:47:34

随风和雨带烟开。

更清冷、照崔巍。

片片亦佳哉。

细看得、花如翦裁。

茅檐出没,水浮桥外,人自两峰来。

吟到涧泉梅。

问何似、山阴道回。

昌甫有“春浦雪涧泉梅”之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呈昌甫)
作者: 韩淲 〔宋代〕

随风和雨带烟开。
更清冷照崔巍。
片片亦佳哉。
细看得花如翦裁。
茅檐出没,水浮桥外,人自两峰来。
吟到涧泉梅。
问何似山阴道回。
昌甫有春浦雪涧泉梅之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的景象,伴随着春风和细雨,烟雾缭绕,景色如画,更显清冷,映照着巍峨的山崖。片片花瓣在风中飘落,宛如精致的剪裁作品。茅草房的屋檐时隐时现,水面上的桥在远处浮现,人们则从两座高峰之间而来。吟唱之间,听到山涧泉水旁的梅花。问这情景与山阴的回路相比,何其相似。昌甫(朋友)曾有句子提到春天的浦口、雪水、涧水和梅花。

注释

  • 随风和雨:随着风和雨的到来。
  • 崔巍:形容山崖的高峻,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片片亦佳哉:一片片花瓣也是美的。
  • 翦裁:裁剪,形容花瓣的精致。
  • 茅檐出没:茅草屋檐时隐时现。
  • 水浮桥外:水面上桥的影子。
  • 人自两峰来:人从两座山峰之间走来。
  • 涧泉梅:山涧旁的泉水和梅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淲,宋代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蕴含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自然的美好。开头的“随风和雨带烟开”便生动地描绘出春雨中烟雾缭绕的情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朦胧的春日气息。接着,诗人以“更清冷照崔巍”来突出春天的清冷之美,巍峨的山崖在春光照耀下愈显雄伟。

词中“细看得花如翦裁”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花瓣比作经过精致裁剪的艺术品,展现出自然之美的细腻与精巧。而“茅檐出没,水浮桥外”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最后,诗人提到“昌甫有春浦雪涧泉梅之句”,不仅引出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随风和雨带烟开:描绘春天气候的变化,暗示自然的生机。
  2. 更清冷照崔巍:强调自然景观的清冷与壮丽。
  3. 片片亦佳哉: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
  4. 细看得花如翦裁:通过比喻,表现花的精致与美丽。
  5. 茅檐出没,水浮桥外:描绘出人与自然交融的景象。
  6. 人自两峰来: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7. 吟到涧泉梅:引出对诗意的感悟。
  8. 问何似山阴道回:提出疑问,深化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如翦裁”,形象生动。
  • 对仗:如“茅檐出没,水浮桥外”,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
  • :象征滋润与生长,春雨带来生机。
  • :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茅檐:代表人居环境,隐喻生活的宁静。
  • :象征雄伟与永恒,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感慨
    • D. 对历史的追忆
  2. “片片亦佳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欣赏
    • C. 愤怒
    • D. 疑惑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秦观的《鹊桥仙》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将韩淲的《太常引》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细腻,而后者则通过月亮表达孤独与哲思,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韩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