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豆荚》

时间: 2025-01-14 08:51:09

陇上。

晓莺低唱。

豆荚初娇。

小姬一色绿裙腰。

迢迢幂野桥。

悲歌杨恽家居久。

三杯后。

惯种南山豆。

豆花棚下月毵毵。

溪南闲寻渔叟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上。晓莺低唱。豆荚初娇。小姬一色绿裙腰。迢迢幂野桥。悲歌杨恽家居久。三杯后。惯种南山豆。豆花棚下月毵毵。溪南闲寻渔叟谈。

白话文翻译

在陇山上,清晨的黄莺低声歌唱,豆荚刚刚绽放出娇嫩的绿芽。小姑娘穿着一身绿色的裙子,身姿婀娜。远远的,野桥显得格外迢遥。悲伤的歌声中,杨恽已经在家中久居。饮过三杯酒后,我已习惯在南山种豆。豆花下,月光洒落,显得格外柔和。我在溪边悠闲地寻访渔翁,聊着渔家的故事。

注释

  • 陇上:指的是陇山,地名。
  • 晓莺:清晨的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豆荚初娇:豆荚刚刚长出,意指新生的事物。
  • 小姬:指年轻女子,通常代表青春与美丽。
  •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 幂野桥:可能指的是遮掩在野外的桥。
  • 杨恽:古人名,可能指代某位诗人或文学家。
  • 三杯后:喝了三杯酒之后,表达放松和随意的状态。
  • 豆花:豆花盛开,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 月毵毵:月光柔和,形容美好的夜景。
  • 渔叟:老渔夫,象征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字士英,号干庵,晚号白云庵主,生于1648年,卒于1711年。他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河传·豆荚》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耕生活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陈维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历史变迁,诗中渗透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河传·豆荚》是一首富有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的诗作。诗中描绘了陇山的清晨,黄莺的轻唱,豆荚的娇嫩,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气氛。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的美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结合,展现了农田的丰收和乡村的宁静。小姑娘的绿色裙子象征着青春与活力,赋予了诗歌更多的生动感。

诗中的“悲歌杨恽家居久”则透露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感伤,似乎在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三杯酒后的放松,反映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宁静的渴望。豆花下的月光照耀,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幽静的画面,渔翁的闲谈则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陇上。晓莺低唱。豆荚初娇。

    • 描绘清晨的自然景象,黄莺的歌声与刚发芽的豆荚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2. 小姬一色绿裙腰。

    • 小姑娘的绿色裙子象征着青春与活力,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迢迢幂野桥。

    • 远处的野桥显得遥远,增添了一种孤独感。
  4. 悲歌杨恽家居久。

    • 提到杨恽,可能代表一种怀旧情绪,反映出对家乡的思念。
  5. 三杯后。惯种南山豆。

    • 酒后放松,习惯了在南山种豆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 豆花棚下月毵毵。

    • 豆花下的月光柔和,营造出美丽宁静的夜景。
  7. 溪南闲寻渔叟谈。

    • 最后一行描绘了悠闲的寻访渔翁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豆荚和小姬的描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出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美感。
  • 拟人:将黄莺的歌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美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青春的珍惜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山:象征自然与生机。
  • 晓莺:代表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
  • 豆荚:象征丰收与生活的美好。
  • 小姬:代表青春与活力。
  • 月光:象征宁静与柔和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莺低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快乐
    • C. 宁静
    • D. 忧郁
  2. “三杯后”指的是:

    • A. 醉酒
    • B. 饮水
    • C. 吃饭
    • D. 唱歌
  3. 诗中的“小姬”象征着什么?

    • A. 年老
    • B. 青春
    • C. 忧愁
    • D. 富贵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河传·豆荚》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自然细节的描写,后者则强调隐居生活的哲理与满足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