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
时间: 2025-01-08 20:2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
—— 苏辙
道师近在真人峰,
欲往见之路无従。
去年许我入城市,
尘埃暗天待不至。
莫往莫来劳我心,
道书寄我千黄金。
茧衣肉食思虑短,
文字满前看不见。
口传指授要有时,
脱去罗网当见之。
梅翁汉朝南昌尉,
手摩龙鳞言世事。
一朝拂衣去不还,
身骑白驎翳红鸾。
我今虽复堕尘土,
道师何不与我语。
他年策足投名山,
相逢拍手一破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师的思念与向往。道师居住在真人峰,想去拜访却找不到路。去年曾许诺我进城,但尘世的喧嚣使得我无法抵达。请不要往来打扰我的心情,寄给我的道书价值千金。茧衣和肉食让我思虑短浅,眼前的文字却看不清。口传心授的教导需要时机,脱去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领悟。梅翁是汉朝南昌的官员,他手指龙鳞谈论世事。一旦我离去就再也不回头,骑着白驎马,翳着红鸾鸟。我虽然沦落于尘世,道师为何不与我畅谈?未来某天我踏上名山,重逢时拍手欢笑。
注释:
- 道师:指道教的师父。
- 真人峰:可能指某个道教圣地或山峰。
- 尘埃暗天:形容世俗的繁杂和纷扰。
- 道书:道教经典书籍。
- 茧衣:指道士的衣服,象征简朴生活。
- 梅翁:指梅仙,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
- 白驎、红鸾:象征仙境的神兽,代表超脱世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与道教思想的接触时期,反映了他对于道教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对道师的思念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道师之间的深厚情感。苏辙通过描绘自身的处境与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困惑与道教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道书寄我千黄金”,不仅是对道教经典的珍视,更是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在繁杂尘世中,诗人希望能通过道教的教义找到内心的宁静。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从“真人峰”到“白驎”、“红鸾”,每一个意象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深邃内涵。尤其是“身骑白驎翳红鸾”,展现了诗人向往的超脱与自由,象征着他心中理想的隐居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道师的思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充满了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结尾处展望未来,希望有一天能与道师相逢,拍手欢笑,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师近在真人峰:道师就住在真人峰附近。
- 欲往见之路无従:想去见他却没有路可以走。
- 去年许我入城市:去年曾答应我可以进入城市。
- 尘埃暗天待不至:尘世的喧嚣使我无法去见他。
- 莫往莫来劳我心:请不要来往,打扰我的心情。
- 道书寄我千黄金:寄给我的道书,价值千金。
- 茧衣肉食思虑短:穿着简朴衣服,肉食使我思考变短。
- 文字满前看不见:眼前的文字却无法看清。
- 口传指授要有时:口头传授需要时机。
- 脱去罗网当见之:脱去世俗的束缚才能领悟。
- 梅翁汉朝南昌尉:梅翁是汉朝南昌的官员。
- 手摩龙鳞言世事:他手指龙鳞谈论世事。
- 一朝拂衣去不还:一旦离去便不再回头。
- 身骑白驎翳红鸾:骑着白驎马,翳着红鸾鸟。
- 我今虽复堕尘土:我现在虽堕入尘世。
- 道师何不与我语:道师为何不和我说话。
- 他年策足投名山:未来某年我会踏上名山。
- 相逢拍手一破颜:相逢时拍手欢笑。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手摩龙鳞”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白驎”、“红鸾”则象征着超脱和自由。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道教理想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道师:象征智慧与超脱,代表理想的生活方式。
- 真人峰:道教的圣地,象征着修行和超脱的理想境界。
- 白驎和红鸾: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自由与仙境。
- 尘埃:象征世俗生活的烦扰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在诗中提到的“道师”居住在哪里?
- A. 南昌
- B. 真人峰
- C. 城市
-
诗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导?
- A. 口传心授
- B. 文字教导
- C. 生活经验
-
诗的最后,诗人展望未来想要做什么?
- A. 与道师相见
- B. 继续生活
- C. 返回尘世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庐山谣》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辙的《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苏辙更多地着眼于道教思想,李白则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道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