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檐收雨脚》
时间: 2025-01-19 17:3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雪·檐收雨脚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
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寒衾拥尽重重。
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
晓来见玉楼珠殿,恍若在蟾宫。
长爱越水泛舟,蓝关立马,画图中。
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
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
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
白话文翻译
屋檐下的雨水已落尽,天空的云彩刚刚散去,却又在长空中重新聚满。
蜡烛的火焰低低地摇曳,熏香的炉灰已经冷却,寒冷的被褥将我紧紧包裹。
隔着窗帘,听那春虫在窗外扑打,显得有些纷乱。
清晨时分,看到玉楼珠殿,仿佛置身于月亮的宫殿。
我一直爱好在水面上泛舟,骑马于蓝关,宛如画中人。
不禁怅然望去,心中有多少诗句,却一句也无法形容。
谁来问我已经过了三白时节,真是个丰收的年头。
可见这天公未必是真心,情感却因岁月而老去。
注释
- 檐:屋檐。
- 雨脚:雨水落下的声音或形态。
- 乍敛:刚刚收起。
- 纹蜡焰:蜡烛的火焰。
- 熏炉:香炉,香气缭绕的地方。
- 寒衾:寒冷的被褥。
- 隔帘栊:窗帘后面。
- 扑漉:春虫的鸣叫声。
- 玉楼珠殿:华丽的宫殿。
- 三白:指白露、秋分、寒露。
- 报年丰:表示丰收的年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石泉,号云林,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风格独特,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融合。
创作背景
《白雪·檐收雨脚》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化繁荣的阶段。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开头的“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天空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诗中“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则传达了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寒冷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随后,诗人提到“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这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而生动的境界。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看到“玉楼珠殿”,仿佛置身于仙境,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尽管年丰,却无法用诗句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描绘了雨后的宁静与云彩的变化。
- 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寒衾拥尽重重:展现了温馨却寒冷的室内环境,营造出一种孤寂感。
- 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春虫的鸣叫显得格外动听且乱。
- 晓来见玉楼珠殿,恍若在蟾宫:诗人描绘早晨的美景,赞美了自然的神奇与梦幻。
- 长爱越水泛舟,蓝关立马,画图中: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感叹心中情感复杂,却无法用诗句表达。
- 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提到丰收,却感到人生的无奈。
- 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对生活的感慨,岁月使人心生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恍若在蟾宫”,将美景比作仙境,提升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春虫的鸣叫被赋予了生命,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洗礼。
- 云:象征着变化无常的人生。
- 春虫:生命的活力与春天的生机。
- 玉楼珠殿:梦想与理想的象征。
- 舟、马:象征着自由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楼珠殿”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苦
B. 梦想与理想
C. 自然的美好 -
“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无奈
C. 快乐 -
“春虫”的鸣叫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增添热闹气氛
B. 突出孤独感
C. 显示生机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杨无咎的《白雪·檐收雨脚》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杨无咎更偏向细腻的描绘,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