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至武阳渡作》

时间: 2024-09-19 21:24:40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白话文翻译:

在渡口两岸,盲风轻轻地扫过楝树的花瓣,高高的城墙在云雾中隐没。
在这遮蔽之际,留心看城西的塔楼,篷下归来的旅人要认清自己的家。

注释:

  • 夹岸:指两岸。
  • 盲风:无形的风,形容风来得突然,难以察觉。
  • 楝花:楝树的花,常用于形容春天的景象。
  • 高城:指高耸的城墙。
  • 遮时:被云雾遮挡的时候。
  • 西塔:指城西的塔楼,可能是某种标志性建筑。
  • 篷底:船的底部,指归人乘坐的船。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的是归途中的场景,结合了自然景物与归家的主题,体现了对故乡和归属感的向往。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城西塔”常常被用作方向的标志,寓意归家的指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静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漂泊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归途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

诗歌鉴赏:

《归至武阳渡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作品,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归家的渴望。开头的“夹岸盲风扫楝花”,用“盲风”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模糊的氛围,象征着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对家乡的模糊记忆。接着“高城已近被云遮”,将高耸的城墙与云雾相结合,暗示归家的路途可能被障碍遮挡,但又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遮时留取城西塔”则是诗人对家乡标志性建筑的深刻记忆,塔楼成为旅人归来的指引,寓意着希望和方向。最后一句“篷底归人要认家”,通过亲切的“归人”一词,把个人的漂泊与归属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归家的迫切愿望和对故乡生活的眷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体会到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归属感的渴望。诗人用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传达了普遍的人生感悟,反映了人在纷繁世事中的归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夹岸盲风扫楝花”:描绘渡口两岸,风轻轻拂过楝树花瓣,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氛围。
    • “高城已近被云遮”:高大的城墙被云雾所掩盖,暗示归家的路途被阻隔。
    • “遮时留取城西塔”:在这个朦胧的时刻,留心寻找西边的塔楼,象征着归家的指引。
    • “篷底归人要认家”:归人身处船篷下,心中渴望认清自己的家。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盲风”比喻无形、难以捉摸的旅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展现了在旅途中对家乡的记忆和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盲风:象征旅途的不确定性。
  • 楝花:春天的象征,带有生命和希望。
  • 高城:故乡的象征,代表归属感与安全感。
  • 西塔:方向的象征,指引着归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城”指的是: A. 高耸的山峰
    B. 高大的城墙
    C. 高速公路

  2. “夹岸盲风扫楝花”中“盲风”的意思是: A. 看不见的风
    B. 呼啸的风
    C. 温暖的风

  3. 诗中“归人”是指: A. 旅行者
    B. 回家的旅人
    C. 客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思乡情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蕴含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归至武阳渡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涉及旅途与归宿的主题,但前者更强调个人情感,后者则表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