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邦达山水》

时间: 2025-01-17 10:20:19

槎枒古树石嶙峋,茅屋空空压岸唇。

泌之洋洋饥可乐,不知将以付何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董邦达山水
槎枒古树石嶙峋,
茅屋空空压岸唇。
泌之洋洋饥可乐,
不知将以付何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山水景象:枯木横倒,古树参天,岩石嶙峋;茅草屋空荡荡地压在岸边。流水潺潺,既让人感到饥饿,也带来乐趣,却不知道这些美景将归于何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槎枒:指的是倒下的树木,形容其杂乱无序的状态。
  • 古树: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石嶙峋:形容岩石的形状复杂、险峻。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屋子,象征简陋的居所。
  • 空空:形容茅屋内部空荡荡,没有人居住。
  • 压岸唇:形容茅屋紧贴在河岸边,似乎要被压倒。
  • 泌之洋洋:形容水流丰沛,流淌声响。
  • 饥可乐:饥饿的同时也带来乐趣,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 何人:指的是将来拥有这些美景的人。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描绘的山水景象和生活状态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弘历在位期间,国家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他游历山水间,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却又略显荒凉的山水画面。诗中的“槎枒古树石嶙峋”勾勒出一幅古老而神秘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而“茅屋空空压岸唇”则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诗的后半部分“泌之洋洋饥可乐”更是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感受与对人生命运的思索结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整体而言,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槎枒古树石嶙峋:描绘自然的荒凉与古老,树木与岩石的结合暗示历史的久远。
  2. 茅屋空空压岸唇:展现人类生存的简陋与孤独,空荡的屋子象征着孤寂。
  3. 泌之洋洋饥可乐:水流的声音带来生机,但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4. 不知将以付何人:对未来的迷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归属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槎枒”比喻自然的荒凉。
  • 拟人:水流的声音似乎带有情感,给人以乐趣和饥饿的感觉。
  • 对仗:诗句中“古树”和“茅屋”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描绘与内心感受的结合,探讨了生命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树:象征着历史与沧桑。
  • 茅屋:代表着人类生活的艰辛与简陋。
  • 水流: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岸唇:暗示着人与自然的边界与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槎枒”指的是什么?
    A. 古树
    B. 倒下的树木
    C. 石头
    D. 水流

  2. “茅屋空空压岸唇”中“空空”表现了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居所简陋
    C. 人生快乐
    D. 自然美好

  3. 诗人在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美好事物的迷茫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 王维《山居秋暝》:表现了山水自然与人生活的融合之美。

诗词对比

  • 比较弘历的《题董邦达山水》和王维的《终南山》。
    • 弘历的诗更侧重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词大辞典》
  • 《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