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地有瓜庐,平湖四亩余。
自锄畦上草,不放手中书。
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
山民山上住,却羡水边居。
白话文翻译:
哪里有瓜庐呢?就在平湖旁边,四亩地的大小。
我自己在田里锄草,却不放下手中的书。
有远道而来的人想请我写字,而小孩则悠闲地去钓鱼。
生活在山上的村民,常羡慕我住在水边的生活。
注释:
- 瓜庐: 瓜庐是指一个种植瓜类的房屋或小屋,暗指诗人的居所。
- 平湖: 描述诗人居住环境的湖泊,意象清新。
- 锄畦: 锄草的田地,表现出诗人务农的生活。
- 求字: 来者求字,反映诗人有书法或文学的才能。
- 童闲: 指小孩在悠闲地去钓鱼,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山民: 生活在山上的居民,他们向往水边的生活,寓意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因其诗作多描绘田园风光,表达隐逸生活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显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徐照隐居生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瓜庐中读书、务农的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外界喧嚣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题薛景石瓜庐》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人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宁静、和谐的田园世界,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开篇用“何地有瓜庐,平湖四亩余”引入,生动地描绘出他的居所,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悠闲自在的氛围。诗人自锄畦上草,带着一丝自给自足的满足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与热爱。随着“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的描写,诗中的生活场景愈加生动,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自然的亲密。
诗的最后两句,山民羡慕水边居,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溶入了自然、书法与人际关系,寓意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淡泊明志、隐逸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地有瓜庐,平湖四亩余。”:诗人先问瓜庐的所在,接着说明其位置,展现出诗人隐居的环境。
- “自锄畦上草,不放手中书。”:表现诗人即使在务农,也不忘读书,体现出对知识的追求。
- “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描绘出诗人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儿童的无忧无虑。
- “山民山上住,却羡水边居。”:最后一句对比山民与水边居住者的生活,表达了对宁静水边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表现出生活的对比,形成了和谐的生活画面。
- 比喻: “瓜庐”作为隐居的象征,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瓜庐: 象征着田园生活和隐逸。
- 平湖: 象征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锄草: 代表诗人的自给自足和对土地的热爱。
- 求字: 反映诗人的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儿居住?
- A) 山上
- B) 水边
- C) 城市
- D) 草地
-
诗中“童闲去钓鱼”意指什么?
- A) 孩子学习
- B) 孩子玩乐
- C) 孩子工作
- D) 孩子吃饭
答案:
- B) 水边
- B) 孩子玩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题薛景石瓜庐》与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但徐照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自我修养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徐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