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浯溪
作者: 徐照 〔宋代〕
知是漫郎宅,舟中闻寺钟。
小溪通正港,高石叠群峰。
绿木成春荫,荒台见古踪。
唐碑三十本,独免野苔封。
白话文翻译:
这大概是漫郎的住宅,从舟中听到了寺院的钟声。
小溪流向正港,巍峨的高石层层叠叠如群峰。
绿树成荫,春意盎然,荒废的台地上还能见到古老的痕迹。
唐代的碑文有三十块,独自免于野苔的覆盖。
注释:
- 漫郎:可能是指某位隐士或文人,具体指代不详。
- 舟中闻寺钟:在船上听到寺院的钟声,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境。
- 小溪通正港:小溪流向主要港口,表示地理上的联系。
- 高石叠群峰:高耸的石头像群山一样叠加,形象生动。
- 绿木成春荫:绿树繁茂,形成了春天的阴凉。
- 荒台见古踪:荒废的台地上还能看到古时的痕迹。
- 唐碑三十本:指的是唐代的碑刻,共有三十块,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
- 独免野苔封:这些碑文没有被野生苔藓覆盖,保持了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往往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徐照游览浯溪时,受到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的感动,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浯溪》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从舟中听到寺钟声引发了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诗的前两句通过“舟中闻寺钟”,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的生活情态。接下来的描写转向自然环境,描绘了小溪的流动、高石的巍峨以及绿树的繁茂,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的“荒台见古踪”和“唐碑三十本”,则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在这里,古老的碑文与自然环境交融相映,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整首诗在短短的字句中,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知是漫郎宅,舟中闻寺钟。”:开篇即引入场景,设定了诗人的游览环境。
- “小溪通正港,高石叠群峰。”:通过自然景观描绘,展现出地理特征。
- “绿木成春荫,荒台见古踪。”: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融,形成对比。
- “唐碑三十本,独免野苔封。”:强调文化遗产的珍贵,表现出作者的敬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绿木成春荫,荒台见古踪”形成对称结构。
- 意象:通过“寺钟”、“小溪”、“高石”等意象,传达宁静和深远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交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钟:象征着宁静与宗教文化。
- 小溪:代表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高石:象征着坚硬与永恒。
- 绿木:代表生机与希望。
- 唐碑: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漫郎”可能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隐士
C. 一个地方
D. 一种植物 -
诗中“唐碑三十本”主要表达了:
A. 现代文化
B. 对历史的珍视
C. 自然的壮丽
D. 个人情感 -
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怀念与自然的热爱
C. 对人生的感悟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徐照的《题浯溪》均关注自然景观,前者更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后者则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强调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