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永州唐德明竹园》

时间: 2025-01-03 23:43:28

渭川千亩空闻说,得似君家亦是难。

畦仆不知生凤实,野翁只欲乞鱼竿。

忽惊残粉飘苍雪,最喜幽声胜远滩。

六月火云飞不尽,谁知此处独清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永州唐德明竹园
作者: 徐照
渭川千亩空闻说,
得似君家亦是难。
畦仆不知生凤实,
野翁只欲乞鱼竿。
忽惊残粉飘苍雪,
最喜幽声胜远滩。
六月火云飞不尽,
谁知此处独清寒。

白话文翻译:

在渭川的千亩农田中,空对着世人传说,
我想拥有像你家那样的园子却是难事。
田地里的人不知道种出凤求凰的果实,
乡间的老人只想要一根钓鱼竿。
忽然被飘落的残花惊扰,如同苍白的雪花,
最喜听那幽静的声音胜过遥远的滩头。
六月的火云依旧在空中飞舞不尽,
谁知道这里竟然是如此的清冷孤寒。

注释:

  • 渭川:指中国陕西省的渭河流域,这里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 千亩:形容土地的广阔,表示面积非常大。
  • 凤实:指凤求凰的果实,是一种理想中的美好象征。
  • 幽声:指静谧的声音,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 火云:指天气炎热时天空中的云彩,如火一般的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曾在永州任职。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题材丰富,尤其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了竹园的幽静与清寒,流露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情感。

诗歌鉴赏:

徐照的《题永州唐德明竹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环境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思索与追求。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渭川的描述,传达了对丰饶土地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尤其是“得似君家亦是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涩与无力感。

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竹园的情景,描述了乡间的宁静与人们的简单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忽惊残粉飘苍雪”,形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情景,残花飘落,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感。最后几句则引入了夏日的火云与孤寒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突显了自然的无常与人类的渺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表达了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孤独,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渭川千亩空闻说:描绘了渭川的广阔与富饶,暗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得似君家亦是难: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感叹难以实现。
  3. 畦仆不知生凤实:乡间的农夫只顾耕作,未曾思考理想与追求的深意。
  4. 野翁只欲乞鱼竿:老人只求简单的生活,表现了对物质的满足与安宁。
  5. 忽惊残粉飘苍雪:春天的残花如雪飘落,营造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暗含伤感。
  6. 最喜幽声胜远滩:幽静的声音让人心安,超越遥远的喧嚣与繁杂。
  7. 六月火云飞不尽:描述夏日的炎热,暗示生活的无常。
  8. 谁知此处独清寒:强调竹园的清冷与孤独,形成与外界的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粉飘苍雪”,将残花比作雪花,增强了诗的意象美。
  • 对仗:如“得似君家亦是难”与“野翁只欲乞鱼竿”,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状态,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园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无奈的思索,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竹园:象征清幽与宁静,代表一种理想生活。
  2. 残粉:象征失落与伤感,暗示生活的无常。
  3. 幽声: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表现诗人的情感归属。
  4. 火云:象征炎热与生命的旺盛,形成与清寒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渭川”最初是指哪个地方?

    • A. 陕西省
    • B. 河南省
    • C. 湖南省
    • D. 四川省
  2. 诗中“幽声”所代表的情感是什么?

    • A. 悲伤
    • B. 平静
    • C. 喜悦
    • D. 疲惫
  3. 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态度是:

    • A. 渴望与向往
    • B. 无所谓
    • C. 满足
    • D. 抱怨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和谐美。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但在情感上更显沉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怀,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