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时间: 2025-01-04 07:26:30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溪边的桥连接着桑树的田畦,清晨时分,钓笼里传来鱼儿游过的声音。今天出门得太早,到了傍晚,担心蚕宝宝会饿肚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桥:溪水旁的桥。
  • 桑畦:种植桑树的田地。
  • 钓笼:用来捕捞鱼的器具。
  • 今朝:今天早上。
  • 何早:为何出门这么早。
  • 向晚:到了傍晚。
  • :指家蚕,养蚕用来生产丝绸。
  • 恐饿:害怕饿肚子。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桑树与养蚕的关系在古代农业中十分重要,暗示了农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歌应当反映现实”,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改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在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对农田与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农民的辛勤与自然的变幻。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桑》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农民清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自然与人类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溪桥接桑畦”通过生动的景象,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富饶的农村环境,画面感十分强烈。接着“钓笼晓群过”则暗示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活力,钓笼的出现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工具,更象征着希望与收获。

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作者转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今朝去何早”中流露出一种不安与焦虑,反映了农民对于时间的紧迫感,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最后一句“向晚蚕恐饿”则更是将这种焦虑升华,表现了对家中蚕宝宝的牵挂,突出了农民的责任感与对生活的深切关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家庭的温情,令人感受到王安石心中深厚的乡土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桥接桑畦:溪边的桥连接着桑树田地,描绘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2. 钓笼晓群过:清晨时分,鱼儿在水中穿梭,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今朝去何早:今天早上出门得太早,流露出对时间的思考。
  4. 向晚蚕恐饿:到了傍晚,担心家里的蚕会饿,表现了对家庭责任的关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用具象的方式表达,生动形象。
  • 拟人:鱼儿在水中游动,赋予自然以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的焦虑,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展现了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也代表生活的通道。
  • 桑畦:代表农业与农村生活,承载着生计与希望。
  • 钓笼:象征着捕获与收获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王安石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蚕”指的是什么?

    • A. 昆虫
    • B. 鱼
    • C. 鸟
    • D. 家畜
  3.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哪方面?

    • A. 战争
    • B. 农业生活
    • C. 旅行
    • D. 爱情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桑》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描绘了农业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王安石更加强调了生活中的责任感与时间的紧迫感,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活境遇与心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