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法》
时间: 2025-01-19 20:0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
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
倘非分限本截然,
波吞天地枝插天。
位极三公殊未惬,
粟积千仓犹道乏。
黄金满匮尚求多,
华屋连云常苦狭。
人心无足时,
天道有止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大的乔木生长千年,也终究无法达到天际;汹涌的怒涛上涨千尺,最终也有它的岸边。如果不是本身就有分寸和限制,波涛就会吞没天地,把树枝插入天际。即使位极人上三公,心中仍然不满足;即使粮食堆积如山,依然觉得匮乏。即使金银满仓,仍旧想要更多;即使华丽的房屋连绵不绝,依然觉得狭窄。人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而天道却有其止息之法。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长寿和稳固。
- 霄汉:天空,指高远的地方。
- 怒涛:指波涛汹涌的海浪。
- 畔岸:岸边,指水的边界。
- 位极三公:指位高权重,三公指古代的高级官员。
- 粟积千仓:形容粮食极其丰富。
- 黄金满匮:形容财富充盈。
- 华屋连云:形容房屋繁多、华丽。
- 人心无足时:人心永远得不到满足。
- 天道有止法:宇宙的规律有其止息和限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埙(公元1070年-1130年),字元一,号梦阮,南宋初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探讨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而深沉,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作者通过诗歌反映了对人性贪婪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
诗歌鉴赏:
《止法》是一首揭示人性与宇宙法则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心的无尽追求与宇宙的止息之道。首联以“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开篇,写出即使是长寿的高大树木也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处,暗示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渺小和无奈。接着,“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则表明即使是汹涌的浪潮也有其边界,说明一切事物都受制于自然法则。
诗中提及“位极三公殊未惬”,表达了即使身居高位、权势滔天的人也常感到内心的不满足,进一步揭示了人心的贪婪与无止境的欲望。“粟积千仓犹道乏”,即便是物质极其丰富,心中依然觉得缺乏,表现出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
最后,诗的结尾“人心无足时,天道有止法”将整首诗的主题升华至哲学层面,强调宇宙自然有其规律,而人心的贪婪却永无止境。这一对比不仅让人深思,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无奈与对人生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即使长成千年的大树,也无法到达天空的最高处,暗示人类的追求往往无法实现。
- 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波涛虽高,但也有岸边,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边界。
- 倘非分限本截然:假如没有明确的界限和限制。
- 波吞天地枝插天:波涛会吞没天地,把树枝插入天际,反映了无止境的欲望。
- 位极三公殊未惬:即使身居高位的三公,也未必感到满足。
- 粟积千仓犹道乏:即便粮食堆满千仓,依然感到不足。
- 黄金满匮尚求多:即使金银满仓,仍旧想要更多。
- 华屋连云常苦狭:华丽的房屋连绵不绝,却常感到狭窄。
- 人心无足时:人心永远得不到满足。
- 天道有止法:宇宙的规律有其止息和限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乔木”、“怒涛”比喻人生的追求与欲望。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的手法,如“粟积千仓,黄金满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怒涛涨千尺”,夸张了波涛的壮观,传达了无法逾越的限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揭示了人类欲望的无止境与宇宙法则的必然性,强调了人心的贪婪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对立,劝诫人们应当意识到自身欲望的局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乔木:象征长寿与稳固,但也暗示追求的无果。
- 怒涛:代表了壮阔的欲望与追求,但终归有止。
- 三公:象征权势与地位,暗示即使高位也难以满足内心。
- 金银:象征财富,反映物质的极度追求。
- 华屋:代表奢华生活,但也反映内心的压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位极三公”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高级官员
C. 学者 -
诗中“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想表达什么? A. 一切事物都有边界
B. 波涛无穷无尽
C. 人的追求永远没有边界 -
“人心无足时,天道有止法”中的“止法”指的是什么? A. 自然规律
B. 法律条文
C. 道德标准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埙的《止法》更侧重于对自然法则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快意的追求。两首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