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诫弟子偈》

时间: 2025-01-17 09:52:01

物外翛然获自由,殷勤诸子送他州。

白云暂驻无方所,明月相随到处优。

岩谷乍拖终勿思,林泉幽景岂回眸。

吾今此去聊相别,汝且和光混众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别诫弟子偈
作者: 释净昭 〔宋代〕

物外翛然获自由,
殷勤诸子送他州。
白云暂驻无方所,
明月相随到处优。
岩谷乍拖终勿思,
林泉幽景岂回眸。
吾今此去聊相别,
汝且和光混众流。

白话文翻译:

在物外的世界,我获得了自由,
热情的弟子们陪我远行他乡。
白云在空中暂时停留,无所归依,
明月伴我同行,随处悠然。
山岩和谷地的美景,终究不要留恋,
林间清幽的景致,何必回头凝眸。
我此去只是短暂的告别,
你们要和光同尘,融入世俗的潮流。

注释:

  • 物外:指超脱于尘世的境界。
  • 翛然:形容轻松自在的样子。
  • 殷勤:热情周到。
  • 他州:他乡、外地。
  • 无方所:无特定的去处。
  • :悠闲自在。
  • 乍拖:刚刚离开。
  • :难道。
  • 和光:与光同在,也可理解为隐匿自己的光芒。
  • 混众流:融入大众之中,随波逐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净昭,宋代高僧,擅长诗词,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其诗歌常表现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临别之际写给弟子的,表达了对弟子的嘱托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看法和人生哲学。

诗歌鉴赏:

《临别诫弟子偈》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诗人通过优美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在诗的开头,诗人以“物外翛然获自由”引入主题,表达了自己在物质世界之外所获得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是灵魂的解脱,是对世俗的超然。接着,诗人描绘了白云与明月的意象,象征着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受。

中间部分则展现出一种对美景的留恋,但又强调了“终勿思”,即不要对过往的美好景致有所执念,反映出一种佛教的无常观念。最后,诗人以“吾今此去聊相别”作结,既是对弟子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释然,鼓励弟子们“和光混众流”,融入尘世而不被其束缚,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自然的美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物外翛然获自由:在超然的境界中,获得了自由,表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2. 殷勤诸子送他州:弟子们热情地为我送行,显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 白云暂驻无方所:白云在空中停留,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在。
  4. 明月相随到处优:明月伴随我,随处悠然,渲染了诗的宁静氛围。
  5. 岩谷乍拖终勿思:山谷的美丽景色不要留恋,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理解。
  6. 林泉幽景岂回眸:林泉的幽静景致难道值得回头看吗?强调了对过去的放下。
  7. 吾今此去聊相别:我这次告别只是暂时的,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8. 汝且和光混众流:你要与光同在,融入大众,展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云、明月等自然景象比喻为自由和宁静的象征。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和谐,如“白云暂驻无方所,明月相随到处优”。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明月相随”,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引导读者反思人生,懂得放下执念,融入生活的流动之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无拘,反映出诗人的洒脱。
  • 明月:象征纯洁与宁静,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淡泊。
  • 岩谷:象征大自然的美丽,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留恋。
  • 林泉:象征幽静、安逸的生活环境,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临别诫弟子偈》的作者是? a) 释净昭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什么? a) 忧愁
    b) 自由
    c) 失败
    d) 财富

  3. “汝且和光混众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 拒绝世俗
    b) 远离他乡
    c) 融入社会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a) 释净昭
  2. b) 自由
  3. c) 融入社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更加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临别诫弟子偈》则强调了超脱与融入,展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