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登燕子矶
风涛自吐吞,今古向谁论。
山欲截江住,云思挟月奔。
潮汹瓜步阔,峰拥秣陵尊。
多少登临客,都无名姓存。
白话文翻译:
在风涛的咆哮中,水浪似乎在吞噬一切,今古的事情又能向谁诉说呢?山仿佛想要截住江水,云彩则带着月光飞奔而去。潮水汹涌,水面宽广,山峰环绕着秣陵的尊贵。多少登高望远的客人,最终都无名无姓,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注释:
- 风涛:指风和潮水,表示自然的壮阔景象。
- 自吐吞:形容风浪的巨大,似乎在吞噬一切。
- 今古:今与古,指代历史与现在。
- 截江住:截住江水,形容山的威势。
- 云思:云彩的情思,拟人化的表现。
- 挟月奔:带着月光飞奔而去。
- 潮汹:潮水汹涌的样子。
- 瓜步:指水面宽广之地。
- 峰拥:山峰环绕。
- 秣陵尊:指秣陵的尊贵。
- 多少登临客:指许多前来登高望远的客人。
- 无名姓存:无名无姓,消亡于时间的河流中。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秣陵”指的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历史文化深厚;“燕子矶”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常为文人墨客所吟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鼎梅,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风光和个人感受为主题,风格自由奔放。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在夜晚登临燕子矶时写的,诗人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感慨历史与人生的渺小,表达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月夜登燕子矶》描绘了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风、潮、山、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一种宏大而又孤独的情怀。开头的“风涛自吐吞”便配合了月夜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然后,诗人用“今古向谁论”一语,表明了对历史的思考,似乎在质问人们,面对浩瀚的时间和空间,究竟有什么值得去讨论的。
接着,诗人以“山欲截江住,云思挟月奔”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山仿佛想要截住奔流不息的江水,云则带着月光飞驰,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与美感。同时,诗中“潮汹瓜步阔,峰拥秣陵尊”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潮水汹涌、山峰环绕的壮丽景象,令人感受到自然的雄伟与庄严。
最后,诗人以“多少登临客,都无名姓存”结尾,带有一种惆怅和哲思,反映出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多少曾经的登高者都已无名无姓,被历史所遗忘。整首诗在展现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涛自吐吞:描绘了自然的力量,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今古向谁论:引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山欲截江住:山的高大与江水的奔流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自然的对抗。
- 云思挟月奔:云彩带着月光奔跑,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 潮汹瓜步阔: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汹涌,展现了水面宽广的景象。
- 峰拥秣陵尊:山峰环绕着秣陵,强调了地方的名胜。
- 多少登临客,都无名姓存:在浩瀚历史中,许多曾经到此的人最终都被遗忘,令人感叹。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云思挟月奔”,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潮汹瓜步阔,峰拥秣陵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风潮比作吞噬,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面临壮丽自然时,人类的渺小与历史的无奈,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提醒读者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涛: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山与江:代表了稳重与奔流的对比。
- 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涛自吐吞”中的“吐吞”指的是什么? A. 吐出和吞下
B. 自然的变化
C. 人的情感
答案:A -
诗中“多少登临客,都无名姓存”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的伟大
B. 人生的无常
C. 历史的深邃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但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 《登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