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列圣巡游地,高宗阅武场。
风元同率土,波更靖重洋。
治迈唐虞远,忧随日月长。
御碑亭崚树,洒泪读宸章。
白话文翻译:
在列圣巡游的地方,高宗正在阅览武场。
风景如画,波涛更是平静辽阔。
治国的成就远远超过唐虞,忧愁却伴随日月长存。
在御碑亭的高树下,我流下泪水,阅读着皇上的文章。
注释:
字词注释:
- 列圣:指历代圣明的皇帝。
- 高宗: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这里特指清代的康熙帝。
- 武场:古代皇帝检阅军队的场所。
- 风元:这里指风光明媚的地方。
- 靖重洋:指波涛平静的海洋。
- 唐虞:指中国古代的唐朝和虞朝,常用来比喻治国的理想时期。
- 御碑亭:古代皇帝所立的碑刻所在的亭子,通常用于纪念和传承皇帝的政绩。
- 宸章:指皇帝的文书或圣旨。
典故解析:
- 唐虞:是中国历史上理想的治国时期,象征着太平盛世。
- 高宗:在这里可能不仅指某个特定的皇帝,而是代表了所有英明的君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慎荣,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是在某次游览海光寺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治国的责任,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历代圣君的敬仰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海光寺读御碑恭纪》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首联“列圣巡游地,高宗阅武场”以历史景观开篇,设置了一个庄严的场景,强调了皇权的威严与历史的传承。中间两联“风元同率土,波更靖重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隐喻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美好愿景。
而最后一句“洒泪读宸章”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流泪读圣文,表明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整首诗在抒情与描景中交织,情感真挚而深邃,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国运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王朝兴衰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列圣巡游地”:指历代圣明之君所经过的地方,暗示历史的积淀。
- “高宗阅武场”:高宗即康熙帝,阅武场意指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视。
- “风元同率土”: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象征国家的安定。
- “波更靖重洋”:波涛平静,寓意国家海洋的安宁与富饶。
- “治迈唐虞远”:表明当今治国的成就已超越古代的理想时期。
- “忧随日月长”:忧虑之情如日月般长久,表达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御碑亭崚树”:在碑亭高树的环境中,增添了诗的清雅气氛。
- “洒泪读宸章”:诗人因感动而落泪,显示出对皇帝文辞的敬仰与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宗阅武场”与“风元同率土”对称工整。
- 比喻:将风景与国家形势相联系,展现诗人对国家的关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历代明君的敬仰,揭示了治国理政的艰辛与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列圣:象征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
- 武场:代表国家的军事力量与安全。
- 御碑亭:象征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宗”指的是哪位皇帝?
- A. 唐太宗
- B. 康熙帝
- C. 明成祖
- D. 汉武帝
-
“治迈唐虞远”中的“唐虞”指的是?
- A. 两个朝代
- B. 理想的治国时代
- C. 两位皇帝
- D. 诗人的朋友
-
最后一句“洒泪读宸章”的意思是?
- A. 感到高兴
- B. 感到忧虑
- C. 感到困惑
- D. 感到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现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登高》王之涣:通过景色描写抒发对国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两者都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但《海光寺读御碑恭纪》更强调历史与政治责任,而《静夜思》则侧重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中国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