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平巘别驾山中招饮原韵》
时间: 2025-01-17 10:26: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荼蘼香里又残春,雨歇林园树色新。
节物已过修禊事,风光犹似永和人。
放衙蜡屐登临晚,载酒题诗赏识真。
知是细侯怜竹马,咏归灯火避行尘。
白话文翻译:
在荼蘼花香的空气中,春天已然接近尾声,雨过之后,树林和园子里的树木显得格外清新。虽然节令早已过了修禊的时节,但眼前的风光依旧像永和的人们那样迷人。傍晚时分,我穿着蜡屐登高远眺,带着酒歌吟诗,享受这真正的美好。知道细侯是出于对竹马的怜惜,才在灯下吟咏,避开了喧嚣的尘世。
注释:
- 荼蘼:一种花,象征春天的结束。
- 修禊事:古代习俗,指的是春天的洗沐活动,祈求健康。
- 永和:古地名,指的是长安附近的地方,以风景优美著称。
- 蜡屐:用蜡木制成的木屐,古代人们常穿着出行。
- 细侯:指细心体贴的人。
典故解析:
“修禊”源于古代的春季祭祀活动,旨在祈求平安健康。这种活动通常在春天结束时举行,正如这里提到的节物已过。永和则是指一种古代的生活方式与风光,代表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谦吉,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反映出清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末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依依不舍以及对生活中美好时刻的珍惜。诗中“荼蘼香里又残春”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最后一抹芬芳,而“雨歇林园树色新”则展现了雨后焕新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节物已过修禊事”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修禊活动的结束让人感到惋惜,而“风光犹似永和人”则在怀旧中透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韵律,音调和谐,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放松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清雅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荼蘼香里又残春:荼蘼花香弥漫,春天已经接近尾声。
- 雨歇林园树色新:雨过之后,树林和园子里的树木显得格外清新。
- 节物已过修禊事:春天的节令已过,修禊的活动已结束。
- 风光犹似永和人:眼前的风光依然如同永和之地的美景。
- 放衙蜡屐登临晚:傍晚时分,我穿着蜡屐登高远眺。
- 载酒题诗赏识真:带着酒,吟咏诗歌,欣赏自然的真实之美。
- 知是细侯怜竹马:知道细侯出于对竹马的怜惜。
- 咏归灯火避行尘:在灯火下吟咏,避开了世俗的喧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荼蘼香里”与“雨歇林园”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知是细侯怜竹马”赋予细侯情感,增加了诗的温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春天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荼蘼:象征春天的结束与时光的流逝。
- 雨后:代表新的开始,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蜡屐:古代生活的象征,体现诗人的闲适与自然亲密接触。
- 灯火:象征温暖与宁静,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荼蘼香里又残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留恋
- B. 对冬天的向往
- C. 对夏天的期待
-
“节物已过修禊事”中的“修禊”指的是什么?
- A. 祭祀活动
- B. 春季洗沐活动
- C. 夏季游玩活动
-
诗中提到的“细侯”指的是:
- A. 一位诗人
- B. 体贴的人
- C. 一位朋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怀,但更多注重历史与时局的沉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强调友谊与离别,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