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即事》

时间: 2025-01-14 01:42:42

松老风偏静,川寒水不波。

世情贫里淡,书味病中多。

到处飞雕鹗,何人置网罗。

淮西已作雅,待为晋公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老风偏静,川寒水不波。
世情贫里淡,书味病中多。
到处飞雕鹗,何人置网罗。
淮西已作雅,待为晋公歌。

白话文翻译:

松树苍老,微风中显得格外宁静,
河流寒冷,水面不见波纹。
世间的情感在贫苦中显得淡薄,
书中的滋味在病痛中愈发浓厚。
四处都能见到飞翔的雕和鹗,
却没有人来布置渔网捕捉它们。
淮西已经成为雅致之地,
静待着为晋公作歌。

注释:

  • 松老:松树年岁已高,象征岁月的沧桑。
  • 风偏静:微风中显得特别宁静,突出环境的寂静。
  • 川寒水不波:河流寒冷,水面平静无波,象征冬天的冷清。
  • 世情贫里淡:社会情感在贫困中显得淡薄,反映人情冷漠。
  • 书味病中多:在病痛中对书籍的味道更为深刻,寓意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
  • 飞雕鹗:雕与鹗为猛禽,象征自由和高远的志向。
  • 置网罗:布置渔网,隐喻对自由的束缚。
  • 淮西已作雅:淮西地区已变得高雅,可能指文化的提升。
  • 晋公歌:晋公是指晋朝的公爵,代表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慎荣,清代诗人,字子华,号白云,生于江苏,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冬景,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文化雅致的向往。

诗歌鉴赏:

《冬景即事》是刘慎荣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的一首诗。全诗以松树、河流为意象,展现了冬日的宁静与冷清,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情冷漠的感叹。诗中“世情贫里淡”一句,直接对比了物质贫乏与精神世界的空虚,展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然而,尽管诗人感受到冷清与淡薄,他仍从中寻求一种精神寄托,体现出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此外,飞翔的雕鹗象征着自由与高远的追求,而“淮西已作雅”的句子则显示出诗人对文化繁荣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冬季景象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情、文化与精神的多重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松老风偏静”:松树已经苍老,微风中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川寒水不波”:河流寒冷,水面平静无波,象征着冬季的沉寂。
    • “世情贫里淡”:社会情感在贫困中显得冷淡,流露出对人情的失望。
    • “书味病中多”:在病痛中对书籍的味道更为深刻,反映出对知识的渴望。
    • “到处飞雕鹗”:四处可见飞翔的雕与鹗,象征自由的精神。
    • “何人置网罗”:却无人来布置渔网,暗示对自由的束缚。
    • “淮西已作雅”:淮西地区已变得高雅,展示文化的提升。
    • “待为晋公歌”:期待为晋公作歌,表达对理想与追求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贫与雅、病与书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 象征:松树、河流、雕鹗等意象象征着孤独、冷清和自由。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冷漠的感慨、对文化理想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坚韧与岁月,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 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雕鹗:象征高远的追求与自由的理想。
  • 书籍:象征知识、文化与精神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春景
    b) 夏景
    c) 冬景
    d) 秋景

  2. “世情贫里淡”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态的赞美
    b) 对人情的失望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中提到的“雕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c) 亲情
    d) 权力

答案

  1. c) 冬景
  2. b) 对人情的失望
  3. b) 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慎荣的《冬景即事》更具社会批判意识,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关注社会现实,后者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慎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