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

时间: 2025-01-19 20:03:41

物仰乾坤茁,情随节候新。

旅人频问夜,飞鸟爱鸣春。

树茂烟云合,花明雨露匀。

太平应有象,岱岳望时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物仰乾坤茁,情随节候新。
旅人频问夜,飞鸟爱鸣春。
树茂烟云合,花明雨露匀。
太平应有象,岱岳望时巡。

白话文翻译:

万物在天地之间欣欣向荣,情感随着时节的更替而焕然一新。旅人夜里频频询问天气,飞鸟在春天里欢快地鸣唱。树木茂盛,烟云相融,花朵灿烂,雨露滋润均匀。太平盛世应该有这样的象征,岱岳在时光中静静巡视。

注释:

字词注释:

  • 物仰:万物仰仗天地的滋养。
  • 乾坤:指天地。
  • :生长、繁茂。
  • 情随:情感随着。
  • 节候:季节和气候。
  • 旅人:行路的人,诗中指代在外的游子。
  • 飞鸟:鸟儿,诗中象征春天的来临。
  • 树茂:树木繁茂。
  • 烟云合:云雾缭绕,意象生动。
  • 花明:花朵明亮。
  • 雨露匀:雨水和露水分布均匀。
  • 太平:指太平盛世。
  • 岱岳:指泰山,象征高大与稳重。

典故解析:

  • 岱岳: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一,历代文人常用泰山来象征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它的巍峨和稳重象征着大国的根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慎荣,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望春》创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与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诗歌鉴赏:

《望春》是一首清新而充满生机的诗歌,诗人在春天的季节中感受到自然的复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句“物仰乾坤茁”便揭示了万物生长的根基在于天地的滋养,强调了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蓬勃。接下来的“情随节候新”则巧妙地将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在春天到来之际的愉悦与心灵的振奋。

诗中“旅人”一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在外游子的心情,夜晚的询问不仅是对天气的关注,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飞鸟的鸣唱则更是春天的象征,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树茂烟云合,花明雨露匀”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美好,树木的繁茂、花朵的绚丽,雨水的滋润,无不体现出春天的气息。

最后两句“太平应有象,岱岳望时巡”则将自然景观与国家的安定联系在一起,诗人以岱岳为象征,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整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也抒发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物仰乾坤茁:万物在天地之间生长茁壮,表现出自然的伟大。
  2. 情随节候新:情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焕然一新,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3. 旅人频问夜:夜间旅人询问天气,表明对家乡的思念。
  4. 飞鸟爱鸣春:鸟儿在春天欢快鸣唱,象征生机与希望。
  5. 树茂烟云合:树木繁茂,云雾缭绕,展现春天的美景。
  6. 花明雨露匀:花朵明亮,雨水滋润均匀,表现出自然的丰盈。
  7. 太平应有象:太平盛世应有的象征。
  8. 岱岳望时巡:岱岳在时光中巡视,象征国家的稳重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万物生长比喻为“茁”,体现生命的活力。
  • 拟人:飞鸟“爱鸣春”,使生物生动形象。
  • 对仗:如“树茂烟云合,花明雨露匀”,增强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国家太平盛世的美好向往,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2. 旅人:代表游子,寄托思乡之情。
  3. 飞鸟:象征自由与生机。
  4. 岱岳:象征国家的稳重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是哪个季节的象征?

    • A. 夏
    • B. 秋
    • C. 春
    • D. 冬
  2. “旅人频问夜”中“旅人”指的是什么?

    • A. 游子
    • B. 商人
    • C. 学者
    • D. 农民
  3. 诗人用哪个山岳象征国家的安定?

    • A. 华山
    • B. 恒山
    • C. 泰山
    • D. 嵩山

答案:

  1. C. 春
  2. A. 游子
  3. C. 泰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来临,但更侧重于春天的气息与晨光的描写。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强调春天的早期景象,关注细节,描绘了春天的初步变化和生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望春》在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社会安定的结合上具有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精华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