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感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23:17

早暮惟闻鸟雀喧,小桃红蒂已衔残。

庭前欲探春消息,二十四番风尽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暮惟闻鸟雀喧,小桃红蒂已衔残。
庭前欲探春消息,二十四番风尽寒。

白话文翻译:

白天和晚上,只能听到鸟雀的喧闹,小桃树上的红花已然凋谢。
在庭前想要探听春天的消息,却发现二十四番风仍然带着寒意。

注释:

  • 早暮:指早晨和傍晚。
  • :只,仅。
  • 鸟雀:鸟类,尤其是小鸟。
  • :吵闹,喧哗。
  • 小桃红蒂:小桃花的红色花瓣,蒂是指花的根部。
  • :已经。
  • 衔残:衔是指含着,残是指残缺、凋谢的意思。
  • 庭前:庭院前面。
  • 欲探:想要探寻。
  • 春消息:春天的消息、迹象。
  • 二十四番风:指二十四种风,古代文人用以形容春寒料峭的天气。
  • 尽寒:尽是寒冷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小桃红蒂”表现了春天的花开与凋谢,隐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二十四番风”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强调春风虽多,实际却依旧寒冷,象征着春天来临的迟缓与不确定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昕,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春日杂感 其二》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对春天的观察,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失落,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复杂。

诗歌鉴赏:

《春日杂感 其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在早晚的时刻中,只能听到鸟雀的鸣叫,显示出春天的生机。然而,紧接着诗人目睹小桃花的凋谢,给人以春天短暂而脆弱的感觉。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春天逝去的惋惜。

诗中“庭前欲探春消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探索的心情,但“二十四番风尽寒”又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春天的到来并不如预期般温暖,反而仍带着寒意。这种心态的反映,使得整首诗在抒情上更加深刻,既有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自然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暮惟闻鸟雀喧:早晚时分,耳边响起的是鸟儿的鸣叫,喧闹的声音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 小桃红蒂已衔残:然而小桃花的红色花瓣已经凋谢,暗示着春天的短暂。
  3. 庭前欲探春消息:在庭院前,想要探寻春天的消息,表现出对春的期待。
  4. 二十四番风尽寒:可惜的是,春风仍带着寒意,提醒人们春天的来临并不如愿。

修辞手法:

  • 对比:鸟雀的喧闹与桃花的凋谢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春天的生机与脆弱。
  • 拟人:春消息的探寻,赋予春天以情感,表现诗人的渴望。
  • 象征:二十四番风象征着春天到来的不确定性,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短暂,强调了季节交替中的人情冷暖和内心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雀: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春天的生机。
  • 小桃花:代表美好、短暂的生命及春天的象征。
  • 春消息: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寒风:象征现实的残酷,暗示春天的迟缓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番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春天的寒冷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凉爽

  2. “小桃红蒂已衔残”中的“残”字指的是什么? A) 花瓣盛开
    B) 花瓣凋谢
    C) 花瓣掉落
    D) 花瓣飘散

  3. 诗人通过鸟雀的喧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冬天的怀念
    C) 对夏天的向往
    D) 对秋天的感慨

答案:

  1. B) 春天的寒冷
  2. B) 花瓣凋谢
  3. A) 对春天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1.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更多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与喜悦,而《春日杂感 其二》则充满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
  2.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草的生长与凋零,表现生命的轮回,与《春日杂感 其二》中的春花凋谢形成呼应,反映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