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帆行浩浩,良夜净风霾。
海月龙衔出,天霜雁负来。
得偿宗悫愿,祇乏木华才。
叫绝三浮白,秋涛响若雷。
白话文翻译:
在浩瀚的大海上扬帆航行,良好的夜晚没有风霾。
海面上的明月像龙一样高悬,天边的霜雁正飞来。
我终于实现了宗悫的愿望,只是缺少木华的才华。
三浮白帆在海上叫绝,秋潮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
注释:
- 扬帆:指乘船出航。
- 浩浩:形容广阔浩瀚。
- 良夜:美好的夜晚。
- 净:清净。
- 风霾:指风中没有雾霾,形容天气清晰。
- 海月:海上的明月。
- 龙衔:形容月亮高挂,如同龙口衔持。
- 天霜:天边的霜色,指秋天的意象。
- 雁负:雁群飞来,负有归意。
- 得偿:实现愿望。
- 宗悫:指某种理想或愿望。
- 祇乏:只是缺乏。
- 木华才:木华指才能,出自某种典故。
- 叫绝:赞叹,称绝。
- 三浮白:指三只白帆在海面上漂浮。
- 秋涛:秋季的海潮。
- 响若雷: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典故解析:
- 宗悫:古代诗人或文人所追求的理想或目标,反映了诗人的抱负。
- 木华:常用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表现出诗人对才华的渴望和自我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柘,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文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体现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
创作背景:
《海舶夜望》创作于诗人航行海上的良夜时分,体现了其对海洋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海舶夜望》是一首描写航海途中夜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宁静与理想的情感。诗中,作者用“扬帆行浩浩”开篇,立刻把读者带入海上航行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接着,通过“良夜净风霾”描绘夜晚的清新与宁静,与海上的明月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接下来的“海月龙衔出”与“天霜雁负来”则通过意象的交织,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美妙,月亮与雁群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感受,“得偿宗悫愿,祇乏木华才”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秋涛响若雷”则以强烈的声音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把诗人对航海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融为一体,展现出清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扬帆行浩浩:扬起帆船在广阔的大海上航行,表现出无畏的精神。
- 良夜净风霾:良好的夜晚,空气清新,没有雾霾,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海月龙衔出:明亮的月亮如同龙一般悬在海面上,形象生动。
- 天霜雁负来:天边的霜雁飞来,增添了秋天的清冷与归意。
- 得偿宗悫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表现出诗人的成就感。
- 祇乏木华才:只是缺乏才华,反映出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反思。
- 叫绝三浮白:对三只白帆在海上漂浮的赞叹,表现出对美的欣赏。
- 秋涛响若雷:秋天的海潮声如雷鸣般响亮,强调了自然的力量与壮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月龙衔出”,将月亮比作龙,生动形象。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雁负来”,使自然物象更具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航海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瀚与壮美,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月: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龙:象征着力量与尊贵。
- 天霜:象征着秋天的凛冽与孤寂。
- 雁: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白帆: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秋涛: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激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良夜净风霾”意指什么?
- A. 夜晚清新无霾
- B. 夜晚多风
- C. 夜晚有雾霾
-
“海月龙衔出”中的“龙”象征什么?
- A. 速度
- B. 力量
- C. 美丽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理想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A和B都是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柘 vs. 李白: 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王柘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豪放的个性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柘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