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茆山千万叠,不得见天全。
帆出扶胥口,无山只有天。
白话文翻译:
茆山像千万层叠加的山峦,连天空的全貌都看不见。
船从扶胥口驶出,眼前没有山峦,只有天际。
注释:
- 茆山:茆山是指一种山,可能是特指某个地方的山。
- 千万叠: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数量极多。
- 扶胥口:扶胥口是一个水域的名称,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出海口或水道。
- 天全:指的是天空的全貌。
典故解析:
“扶胥”在古代文献中有多次出现,通常指代水域或与水相关的地方。茆山的描绘则可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宋代诗人,字梦得,号天池,晚号太和山人。生于南宋时期,历任官职,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善于描绘山水风光,诗作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旅行时,面对壮丽的山水,感受到自然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茆山的壮丽和扶胥口的辽阔。首句“茆山千万叠”不仅传达出山的层峦叠嶂之美,更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诗人用“不得见天全”来形容山的高耸和密集,仿佛把天空都遮挡住了,给予人一种压迫感与敬畏感。
而“帆出扶胥口,无山只有天”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从密集的山峰中驶出后,突然开阔的视野与无边的天空。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自然的变化,也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在喧嚣与繁杂中,寻求一种广阔的心境和自由的精神。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叠加和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山水的壮美,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自省。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茆山千万叠:表现山的层次感与数量之多,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冲击。
- 不得见天全:山的高耸遮蔽了天空,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压迫与伟大。
- 帆出扶胥口:描绘船只从水道中驶出,象征着离开繁重的山峦,迎向开阔的天地。
- 无山只有天:强调眼前的辽阔与自由,形成与前句的强烈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层叠的叠加物,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的辽阔与深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向往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茆山:象征自然的伟岸与深邃。
- 帆:象征人类的探索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 天:象征广阔无垠的理想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茆山千万叠”中的“千万叠”指的是什么?
- A. 山的数量
- B. 云的层次
- C. 水的流动
-
诗中“扶胥口”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个水域
- C. 一条小路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城市的热爱
- B. 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 C. 对历史的探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静谧与内心的宁静。相比之下,刘克庄的诗在气势上更为宏大,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两者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