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其四》

时间: 2025-01-04 07:56:23

白云本无心,卷舒南山颠。

遥峰如梦中,孤影吹能还。

忽然间高霞,霏霏欲成烟。

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

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

高楼夜已半,惜此不成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古 其四
白云本无心,卷舒南山颠。
遥峰如梦中,孤影吹能还。
忽然间高霞,霏霏欲成烟。
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
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
高楼夜已半,惜此不成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前两句说白云本无心情,却在南山的顶端自由地卷动,仿佛在描绘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接着提到遥远的山峰像梦境一样,孤独的影子随风飘荡,似乎在追求一种虚无的回归。忽然间,天空中的霞光显得朦胧,像烟雾一样飘渺。风中花瓣不断飘落,流动的光辉让人感到惋惜。皎洁的月光本就令人多愁,更何况是面对着残月。夜深人静,诗人却无法入眠,感叹时光的流逝与自身的孤独。

注释:

  • 卷舒:指云彩的展开和收缩。
  • 遥峰:远处的山峰。
  • 孤影:孤单的影子,这里强调孤独感。
  • 霏霏:形容雾气或烟雾缭绕。
  • 流辉:流动的光辉,形容光影的变幻。
  • 下弦:指农历中的下弦月,象征着缺失与忧愁。
  • 高楼夜已半:指夜晚已过一半,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号柳泉,清代著名词人,因其词作清丽婉约而被誉为“词宗”。其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纳兰性德个人生活和政治环境动荡之时。他与清初的政治斗争、个人情感的纠葛密切相关,常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诗歌鉴赏:

《拟古 其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白云本无心”,用一种人性化的笔触,让白云具备了情感,暗示自然的无情与人事的多愁。接下来的“遥峰如梦中”,则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在告诉读者,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用“高霞”与“霏霏”的描写,形成了一种轻盈而又飘渺的氛围,既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暗示着这些美好是短暂而易逝的。“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则是情感的升华,流动的光辉与落下的花瓣,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说明了诗人在孤独的夜晚,面对缺月的情绪。对月的惆怅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与思考。“高楼夜已半,惜此不成眠”则是对时间的感慨,夜深人静,思绪难以平静,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愈发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白云本无心,卷舒南山颠:白云的卷动并不带有情感,表现出一种随意与自由。
    2. 遥峰如梦中,孤影吹能还:远山如梦,孤独的影子随风而逝,暗示内心的惶惶不安。
    3. 忽然间高霞,霏霏欲成烟:高空中的霞光忽然显现,轻柔如烟,渲染出一种朦胧的美。
    4. 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风中花瓣不断飘落,流动的光辉让人感到惋惜,流转的美好难以把握。
    5. 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明亮的月光让人多愁,更加显得对下弦月的惆怅。
    6. 高楼夜已半,惜此不成眠:夜已深,诗人却难以入眠,感叹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白云本无心”,赋予自然以情感。
    • 比喻:遥峰与梦境的比喻,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卷舒南山颠”与“孤影吹能还”,形成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忧愁,展现了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自由与无心,代表自然的随意。
  • 遥峰:代表遥不可及的理想与追求。
  • 高霞:象征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流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皎洁的月:代表孤独与思考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什么?
    A. 自由与随意
    B. 忧愁与孤独
    C. 梦想与追求

  2. “高楼夜已半,惜此不成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兴奋与快乐
    B. 孤独与惆怅
    C. 忧虑与焦虑

  3. 诗中提到的“下弦”指的是什么?
    A. 残月
    B. 新月
    C. 满月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探讨了月亮与孤独的主题,不过李白的表现更为豪放,而纳兰性德则更显细腻与婉约。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侧重于家国情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纳兰性德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