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
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
斜汗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
数盏残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雪絮在我身边飞舞,我时常被惊醒,冷风扑面而来。
朦胧的月光照在身上,冷气逼近火堆,火光显得暗淡无光。
香气四溢的篝火旁,翠色的被子让我感到无所事事,
回头望去,西风轻轻吹拂。几盏残留的钟声,
一缕灯光就像梦中的情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严宵:严寒的夜晚。
- 拥絮:飞舞的雪絮,形容寒冷的冬夜。
- 扑面霜空:冷风扑面而来,空中似乎有霜。
- 斜汗朦胧:微微出汗,朦胧的感觉。
- 冷逼:冷气逼近。
- 毡帷:用毡子做的帐篷。
- 香篝:香气四溢的篝火。
- 翠被:用翠绿色的被子。
- 闲事:无所事事,消磨时间的事情。
- 回首:回头看。
- 残钟:已经响过的钟声,指残留的钟声。
- 灯花:灯光,形容灯光微弱。
- 似梦中:像梦中一般的景象。
典故解析
该诗并无特别的典故,但反映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70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擅长词、诗,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风格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冷夜中孤独的思索。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充满寒意与孤寂感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冬夜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开篇“严宵拥絮频惊起”,通过冰冷的夜晚和飞舞的雪絮,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冬的寒冷与孤寂。接下来的“扑面霜空”则通过冷风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冷清的感觉。诗人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斜汗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在寒冷的环境中,身处帐篷之内的情景。虽然出汗,但外界的寒冷依然让人感到刺骨,火光也显得无力。诗人在此处揭示了生活的无奈,尽管有温暖的火焰,却难以抵御外界的寒冷。
而“香篝翠被浑闲事”则在表达一种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的状态,诗人似乎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中,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却又夹杂着对外界的无奈。最后的“数盏残钟,一穗灯花似梦中”则在意象上升华了整首词的情感,灯光微弱,钟声稀疏,让人如梦似幻,更加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整体而言,这首词感情细腻,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展现了生命中的孤独和对温暖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严宵拥絮频惊起:在寒冷的夜晚,飞舞的雪絮让我多次惊醒,展现出寒冷的景象。
- 扑面霜空:冷风迎面而来,空气中透着寒霜,表现了环境的冷酷。
- 斜汗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虽然有些出汗,但却被冷气逼迫,火光也显得暗淡无光,体现了内心的无奈。
- 香篝翠被浑闲事:篝火散发着香气,翠色的被子让人感到无所事事,表现出一种无聊的消磨时间。
- 回首西风:回头看向西风,似乎在思考什么,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数盏残钟,一穗灯花似梦中:几盏残留的钟声,一缕灯光像梦中一样,最后的意象让整首词回归到梦幻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梦中,增强了词的梦幻感。
- 拟人:西风被赋予了动作,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香篝翠被”,展示了词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感受,展现了在寒冷夜晚中人们对温暖和陪伴的渴望,折射出生命的无常和对真实情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严宵:代表寒冷和孤独的夜晚。
- 霜空:象征寒冷、清冷的空气。
- 香篝:象征温暖与希望。
- 翠被:代表居所的舒适与温暖。
- 灯花:象征微弱的希望和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严宵拥絮频惊起”中的“拥絮”指的是什么?
A. 雪花
B. 蜜蜂
C. 细雨 -
诗中提到的“香篝”是指什么?
A. 夜晚的星星
B. 散发香气的篝火
C. 绿色的被子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孤独的感慨
C. 对大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作品,虽然都表达了细腻的情感,但风格上,纳兰的词更显得沉静和内敛,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纳兰性德词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