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败叶填溪水已冰,
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
斗鸡人拨佛前灯,
净消尘土礼金经。
白话文翻译
败落的树叶填满了已经结冰的溪水,
黄昏的梦依然照耀着短长亭。
不知道哪一年,废弃的寺庙失去了题名。
倚着马儿,客人走到碑文前,
斗鸡的人在佛前拨动着灯火,
净化尘土,恭敬地礼拜金经。
注释
- 败叶:指落下的树叶。
- 填溪:填满溪水的意思。
- 已冰:已经结冰。
- 夕梦:黄昏的梦境。
- 短长亭:可能指亭子形状的描写,或特指某个景点。
- 废寺:指荒废的寺庙。
- 失题名:失去了原来的名字或字号。
- 倚马客:倚靠着马的旅客。
- 碑上字:碑文的字迹。
- 斗鸡人:指观看斗鸡的人。
- 拨佛前灯:拨动佛前的灯火,可能为祭祀或祈祷。
- 净消尘土:清除尘土以示敬意。
- 礼金经:礼拜金色的经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楞伽,清代著名诗人,满族人。他是清初重要的词人之一,其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真挚。性德在文学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宁静的晚秋时节,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反映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意象,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思索的气氛。
诗歌鉴赏
全诗分析: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通过描绘秋冬交替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开篇“败叶填溪水已冰”,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结合,展现出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接着以“夕梦犹照短长亭”引入梦境,暗示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何年废寺失题名”则引发对过往辉煌的反思,废弃的寺庙象征着失去的信仰与过往的辉煌,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后面几句则通过对比,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谐,斗鸡人拨动佛前的灯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表明了人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信仰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败叶填溪水已冰:描绘冬天的溪流,落叶覆盖在冰面上,象征着生命的结束。
- 夕梦犹照短长亭:梦境中的记忆仍然照耀着亭子,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何年废寺失题名:问及何时的寺庙已荒废,失去往日的辉煌,反映对历史的追思。
- 倚马客临碑上字:旅客倚靠马匹,观察碑文,表达对历史的探寻。
- 斗鸡人拨佛前灯:斗鸡的人在佛前拨动灯火,象征世俗与神圣的交融。
- 净消尘土礼金经:清除尘土,虔诚礼拜,表现对信仰的敬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整首词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比如“夕梦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流逝、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信仰与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败叶:象征凋零与生命的结束。
- 溪水:流动不息,象征时间的流逝。
- 短长亭:寄托思念与回忆的场所。
- 废寺:失去信仰与过往的象征。
- 碑文: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 斗鸡:世俗生活的场景,反映人间烟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败叶填溪水已冰”所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夕梦犹照短长亭”中的“夕梦”指的是?
A. 白天的梦
B. 黄昏的梦
C. 晚上的梦
D. 早上的梦 -
诗中提到的“斗鸡人拨佛前灯”表达了什么?
A. 对宗教的漠视
B. 对宗教的敬畏
C. 对斗鸡的热爱
D. 对佛教的质疑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浪淘沙·暖风迟》——温庭筠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纳兰性德的词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张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李四
- 《纳兰性德研究》——王五
这些资料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