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 本意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37: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照水月娟娟。小姑妆镜初悬。碧桃花发翠帘前。残香犹袅斜烟。露湿旌竿铃带重。隔云神女相送。绣袂天风吹动。淩波归去如梦。
白话文翻译:
明月映照在水面上,显得格外柔美。小姑娘在镜前初次化妆,犹如碧桃花在翠绿的帘子前绽放。残留的香气依然缭绕,像斜升的轻烟。露珠打湿了旌竿,铃带显得沉重。隔着云层,神女在送别我。绣衣在天风中轻轻飘动,我在波浪上归去,仿佛一场梦。
注释:
- 照水月娟娟:水面上明月的光影映照得如同少女的面容般柔美。
- 小姑妆镜初悬:小姑娘刚刚在镜子前化妆,形象清新。
- 碧桃花发翠帘前:形容少女的美丽,如同碧桃花在翠色帘子前绽放。
- 残香犹袅斜烟:形容香气余韵缭绕,如同斜升的烟雾。
- 露湿旌竿铃带重:露水浸湿了旌旗的竿子,铃带因此显得沉重。
- 隔云神女相送:神女隔着云朵向我送别。
- 绣袂天风吹动:绣花的衣袖在天风中轻轻摇动。
- 淩波归去如梦:在波浪中归去,仿佛一场梦境。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及的“神女”可能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常常与月亮、灵动的水面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美丽和柔情。诗中所用的意象,如月、水、花等,均为古诗词中常见的象征,常用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惟圆(约1680—约1750),清代诗人,字子良,号山人,晚号愚叟,江苏扬州人。其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河渎神》是诗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赞美,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思考。此诗显现出对女性的细腻观察与对梦幻般场景的描绘,可能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欣赏及对自然的崇敬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诗中“照水月娟娟”的描写,首先勾勒出了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而后通过“小姑妆镜初悬”的情景引入了人物,展现了女性的柔美。接下来的“碧桃花发翠帘前”,则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的美融为一体,增强了诗的美感。
通过“残香犹袅斜烟”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美的感受,更通过香气的延续性,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及事物的短暂。而“露湿旌竿铃带重”则营造了一个清晨或黄昏的氛围,营造出一种轻愁的意境。
“隔云神女相送”这一句,带有神秘色彩,暗示着人与神灵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诗的梦幻感。最终“淩波归去如梦”,将整体意境推向高潮,仿佛在梦中归去,给人以无尽遐想的空间。
整首诗在描写中融入情感,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照水月娟娟:月光照在水面上,形成了柔和的光影。
- 小姑妆镜初悬:小姑娘刚刚在镜子前化妆,显得清新可人。
- 碧桃花发翠帘前:比喻女子的美丽如同盛开的碧桃花,映衬着窗帘。
- 残香犹袅斜烟:香气依旧缭绕,像轻烟般缥缈。
- 露湿旌竿铃带重:露水浸湿了旗杆,铃带因此显得沉重。
- 隔云神女相送:神女在云层那边向我送别,增添了神秘感。
- 绣袂天风吹动:绣花的衣袖在风中轻轻飘扬,流露出轻盈。
- 淩波归去如梦:在波浪上归去,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姑娘比作碧桃花,突显美丽。
- 拟人:残香、神女等赋予了情感和生命。
- 对仗:如“绣袂天风吹动”与“淩波归去如梦”的结构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对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梦幻般的美好感受,同时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柔情与变幻。
- 月:代表清冷与孤独。
- 花:象征美丽与生命。
- 香:寓意记忆与情感。
- 云:象征梦幻与距离。
每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小姑妆镜初悬”指的是什么? A. 小姑娘在镜前化妆
B. 小姑在河边玩水
C. 小姑在唱歌
D. 小姑在读书 -
诗中“隔云神女相送”表现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敬畏
B. 人与神灵的联系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友人的思念 -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人生的思考
B. 对美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温庭筠《杨柳枝》
诗词对比:
与李白《夜泊牛津》的描写相比,史惟圆的《河渎神》更侧重于女性之美和梦幻意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二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