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3:48:11

行尽神山到玉峰,峰头秀峭似芙蓉。

飞泉如练挂长松。

碧眼紫髯何处客,閒来松下听晨钟。

无人知是赤鳞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二》
作者: 史惟圆 〔清代〕
行尽神山到玉峰,
峰头秀峭似芙蓉。
飞泉如练挂长松。
碧眼紫髯何处客,
闲来松下听晨钟。
无人知是赤鳞龙。

白话文翻译:

走到神山的尽头,来到了玉峰,
那峰顶秀美而陡峭,宛如芙蓉花。
飞流的泉水如同白练一样挂在高大的松树上。
那位碧眼紫髯的客人,你在何处呢?
闲暇时坐在松树下,听着晨钟的声音。
无人知道,我其实是一条赤鳞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山:指神秘的山,常用来形容高大、美丽的山。
  • 玉峰:比喻美丽的山峰,“玉”字增添了珍贵和美丽的意象。
  • 芙蓉:指荷花,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飞泉:指飞流而下的泉水,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
  • 碧眼紫髯:形容客人的外貌,"碧眼"指眼睛明亮,"紫髯"指胡须颜色深。
  • 晨钟:早晨的钟声,通常指寺院的钟声,给人一种清净、悠远的感觉。
  • 赤鳞龙:这里指化身为龙的诗人,象征其非凡的身份与气质。

典故解析:

“赤鳞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隐士或具备非凡才能的人物。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和尊贵。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非凡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惟圆(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善于描写自然景观,作品常富有情趣与哲理。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们追求闲适的生活,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行尽神山到玉峰”,带领读者走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紧接着“峰头秀峭似芙蓉”,将优美的景色与荷花的娇美相结合,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飞泉如练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碧眼紫髯何处客”一句,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和对隐士生活的思考。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赤鳞龙”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隐喻着诗人虽身处自然之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非凡身份,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高贵气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自信,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尽神山到玉峰:描写了作者的行程,从神秘的山脉走到美丽的玉峰,暗示了一种追求的旅程。
  2. 峰头秀峭似芙蓉:将山峰的美丽比作芙蓉,突显自然的秀美和诗人的审美情趣。
  3. 飞泉如练挂长松:用“飞泉”比喻水流的动感,生动地呈现出自然的奇观。
  4. 碧眼紫髯何处客:通过提问引出对隐士的思考,增加了诗的内涵。
  5. 闲来松下听晨钟:描绘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体现诗人的淡泊心境。
  6. 无人知是赤鳞龙:表明诗人自我认知的独特性,强调了个体的非凡与隐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峰头秀峭似芙蓉”,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飞泉如练”,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称,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山:象征着神秘与崇高的境界。
  • 玉峰:代表了美丽与高洁。
  • 飞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无穷魅力。
  • 碧眼紫髯:象征着隐士的独特与非凡。
  • 赤鳞龙:象征着隐秘的身份与内在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泉如练”比喻什么? A. 飞流的水
    B. 高大的松树
    C. 远处的山峰
    D. 早晨的钟声

  2. 诗人自称“赤鳞龙”,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A. 谦虚
    B. 自信
    C. 轻蔑
    D. 忧伤

  3. 诗中“碧眼紫髯何处客”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隐士生活的思考
    C. 对他人的羡慕
    D. 对山水的描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独立、超脱的心态。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通过月亮与酒的意象,展现了孤独与对自由的追求。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