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尘中有钓矶,隔江红树满秋晖。
草生空地没双扉。却厌海山无住处,
结庐欲向此中归。夜随孤鹤掠波飞。
白话文翻译:
听说在尘世中有一个钓鱼的地方,
隔着江水,红树映衬着秋天的阳光。
杂草生长在空地上,遮住了双扉。
我厌倦了海山没有固定的居所,
想在这里建个草庐归隐。
夜晚,孤鹤随着波浪飞掠而去。
注释:
- 闻道:听说、听闻。
- 尘中:尘世,喻指世俗生活。
- 钓矶:钓鱼的礁石或岸边。
- 隔江:隔着江水。
- 红树:秋天红叶的树木。
- 双扉:双扇门,可能指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处。
- 却厌:却感到厌倦。
- 结庐:建造小屋。
- 此中归:归隐于此处。
- 孤鹤:孤独的仙鹤,象征自由与超脱。
- 掠波飞:在波浪上飞过,描绘一种轻盈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惟圆(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历经清初动荡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景抒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淡泊。
创作背景:
《浣溪沙 其四》作于他归隐之时,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喧嚣尘世的厌倦。这首词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开头,诗人以“闻道尘中有钓矶”引入,点出钓鱼的地点,显示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接着“隔江红树满秋晖”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秋景,红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迷人,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
“草生空地没双扉”一句,隐喻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处已被杂草覆盖,暗示了现实的荒凉与失落。接下来的“却厌海山无住处”,则表现了诗人对四海漂泊生活的厌倦,渴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归宿。最后一句“夜随孤鹤掠波飞”将孤鹤与波浪结合,展现了诗人的自由追求与内心的宁静,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渴望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尘中有钓矶:听说在尘世中有个适合钓鱼的地方,暗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寻找。
- 隔江红树满秋晖:隔着江水,红色的树木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营造出温暖的自然景象。
- 草生空地没双扉:空地上长满了杂草,遮住了入口,象征着理想生活的失落。
- 却厌海山无住处:诗人厌倦了漂泊的生活,渴望安定。
- 结庐欲向此中归:想在此地建个草庐归隐,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夜随孤鹤掠波飞:夜晚,孤鹤在水面上轻轻掠过,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鹤比作自由灵动的象征,表现诗人的追求。
- 对仗:如“却厌海山无住处”与“结庐欲向此中归”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实现情景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厌倦,展现了一种超脱的情怀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钓矶:象征宁静生活。
- 红树: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季节的变迁。
- 草:隐喻理想生活的失落。
- 孤鹤:象征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钓矶”指的是: A. 钓鱼的地方
B. 一种树木
C. 一座山
D. 一片湖 -
诗人厌倦的生活是什么? A. 自由自在
B. 漂泊不定
C. 富裕奢华
D. 田园风光 -
“夜随孤鹤掠波飞”中“孤鹤”象征什么? A. 孤独
B. 自由
C. 归宿
D. 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史惟圆的《浣溪沙 其四》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禅意和内心的宁静,而史惟圆则更注重现实的归隐与自在的生活。两者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重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