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物皆备》

时间: 2025-01-17 09:49:27

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余。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子·万物皆备
作者:陈普 〔宋代〕
一性之中兼万善,
人人无欠亦无余。
倍蓰什伯相为远,
性分之原岂有殊。

白话文翻译:

全诗可以翻译为:在同一种性情中包罗万善,人人都没有缺失或多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过是互相比较的结果,性情的根源又怎会有所不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这里指人的本性或天性。
  • 万善:多种善行或美德。
  • 无欠亦无余:没有缺少,也没有多余。
  • 倍蓰:比较、对比的意思。
  • 什伯:指的是相对的比较单位。
  • 性分之原:性情的根本、源头。
  • 岂有殊:怎么会有所不同呢?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性”与“万善”,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相呼应,强调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来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倾向,这与本诗的主题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词作品多以人性为主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思想活跃之时,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深入人心。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人性本善的理解,旨在倡导人们珍视内心的善良。

诗歌鉴赏:

陈普的《孟子·万物皆备》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性与善良的关系,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诗的开篇“性之中兼万善”,直接指出了人的本性中包含着多种美德,体现了儒家对人性乐观的态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接下来一句“人人无欠亦无余”,进一步强调了在本性上人们的平等,人人都具备相同的善性,没有谁比谁更加优秀或欠缺。

在后两句中,“倍蓰什伯相为远”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非本性的差异。而最后一句“性分之原岂有殊”则是对前面的总结,重申了人性根本的统一性。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语句对称,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其主题与儒家思想相契合,鼓励人们关注内心的善良与和谐,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性之中兼万善:在同一种性情中包含了万种善良特质。
  2. 人人无欠亦无余: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没有缺失或多余的。
  3. 倍蓰什伯相为远: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于比较而产生的。
  4. 性分之原岂有殊:人的本性根源怎会有所不同呢?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将人性比作一种统一的存在,强调其共性。
  • 反问:通过“岂有殊”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探讨人性本善,强调人们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呼吁人们关注内心的善良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人性本善,体现了人的内在特质。
  • 万善:代表多种美德,承载着社会道德的理想。
  • 欠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出儒家对人性的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性”主要指什么? A. 性别
    B. 性情
    C. 性格
    D. 性质

  2. “人人无欠亦无余”强调了什么? A. 人的善恶
    B. 人的平等
    C. 人的差异
    D. 人的价值

  3. 本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A. 人的本性各异
    B. 人性本善,人人平等
    C.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D. 人的道德缺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学》
  • 《中庸》
  • 《论语》

诗词对比:

与《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的理念相对比,陈普的诗作更侧重于探讨人性本身的善良,强调个体之间的统一性与平等性。两者皆为儒家思想的体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孟子注释》
  • 《宋代诗人论集》
  •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