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三 手》
时间: 2025-01-08 01:56: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曳起珠帘,纤纤微露,才到妆残。
正思量日暖,欲拈绣线,分明意懒,暗拍花阑。
云鬓重扶,粉腮半托,香盥蔷薇露乍干。
聪明甚,制瑶琴一曲,十指轻弹。
携来佩玉珊珊,要乘兴,探春日未阑。
当绮窗明处,湘裙理折,画廊转过,翠袖笼寒。
爱折新花,低呼侍婢,扶上香肩步曲栏。
攀枝笑,偏钏金微露,深怕人看。
白话文翻译:
轻轻拉起珠帘,纤细的手指轻轻露出,刚刚化妆完毕。正思索着阳光明媚,想要拿起绣线,心里却明显懒惰,暗自拍打着花栏。云鬓被人小心扶起,粉腮半托,香盥蔷薇露水刚干。真聪明,弹奏一曲瑶琴,十指轻轻舞动。手中佩玉玲珑,想要乘兴,去探春日还未结束。当在明亮的窗前,整理湘裙,画廊转过,翠袖笼罩着寒意。喜欢折新花,低声呼唤侍女,扶着香肩走上曲栏。攀着花枝笑,偏偏钏金微微露出,深怕被人看到。
注释:
- 曳:拉、拖。
-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 妆残:化妆刚刚完成,意指尚未完全。
- 意懒:心意懒惰,缺乏动力。
- 云鬓:形容发髻如云。
- 香盥:香气四溢的手盆。
- 蔷薇露:指刚刚沐浴过的蔷薇花的露水。
- 湘裙:一种装饰华美的裙子,湘指湘水,象征美丽。
- 翠袖:绿色的衣袖,象征青春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钧宰(约1640-约1700年),字子明,号云溪,清代诗人,以词风细腻、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对女性美的赞美。
创作背景: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词人的创作多表现个人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细腻体验,尤其是对女性之美的描绘。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三 手》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柔美意象的词作。词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午后,轻松悠闲的生活场景。通过“曳起珠帘”和“纤纤微露”,词人不仅展现了女子的优雅姿态,还暗含了她内心的惆怅与懒散。接下来的描写中,“正思量日暖,欲拈绣线”,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女子心中那份对生活的向往,却又因“分明意懒”而有所迟疑,表现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常常面临的内心挣扎。
词中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生动,如“云鬓重扶,粉腮半托”以及“翠袖笼寒”,这些描绘不仅体现了女子的美丽,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特别是在描写女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时,词人巧妙地将春天的生机与女子的柔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春日暖阳下的美丽与柔情,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向往,传达出一种对青春与爱情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曳起珠帘,纤纤微露,才到妆残:轻轻拉起珠帘,纤细的手指露出,妆容刚完成,隐含出一种娇羞与期待。
- 正思量日暖,欲拈绣线,分明意懒,暗拍花阑:思索着阳光明媚,想要拿起绣线,但内心却意懒,暗自拍打着花栏,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情。
- 云鬓重扶,粉腮半托,香盥蔷薇露乍干:形象描绘女子的发鬓与妆容,展现出她的娇美与清新。
- 聪明甚,制瑶琴一曲,十指轻弹:女子聪慧,弹奏瑶琴,十指轻舞,表现出她的才情和艺术气息。
- 携来佩玉珊珊,要乘兴,探春日未阑:手中佩玉,表现出她的高贵,想要趁着兴致去探寻春日的美好。
- 当绮窗明处,湘裙理折,画廊转过,翠袖笼寒:描绘了在明亮的窗前,女子整理裙子,走过画廊,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 爱折新花,低呼侍婢,扶上香肩步曲栏:女子爱折新花,轻声呼唤侍女,表现出她的娇媚与温柔。
- 攀枝笑,偏钏金微露,深怕人看:攀着花枝微笑,显得俏皮,又有些羞怯,表现出她对被人注视的顾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鬓”比喻发髻的柔美,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暗拍花阑”,赋予了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云鬓重扶,粉腮半托”,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女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生活中那种细腻的柔情,传递出一种对爱情与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帘:象征着生活的优雅与精致。
- 花阑: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 瑶琴:象征着才情与艺术。
- 湘裙:代表女性的美丽与妩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曳起珠帘”的意思是: A. 拉起窗帘
B. 拉起珠帘
C. 放下珠帘
D. 拖拽珠帘 -
“云鬓”指的是: A. 发型
B. 衣服
C. 颜色
D. 手势 -
诗中表现女子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A. 轻轻拉起珠帘
B. 心中却意懒
C. 十指轻弹
D. 爱折新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
诗词对比:
- 黄钧宰的《沁园春 其三 手》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细腻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春日的温暖与生活的闲适,而后者则更强调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思索,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传》
- 《古诗词欣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