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哈密》

时间: 2025-01-17 08:40:05

西扼雄关第一区,鞭丝遥指认伊吾。

当年雁碛劳戎马,此日人烟入版图。

路向车师云黯淡,天连吐谷雪模糊。

寒威阵阵催征骑,不问村醪尚有无。

意思解释

过哈密

作者: 惠龄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西扼雄关第一区,鞭丝遥指认伊吾。
当年雁碛劳戎马,此日人烟入版图。
路向车师云黯淡,天连吐谷雪模糊。
寒威阵阵催征骑,不问村醪尚有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哈密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西面是雄伟的关口,隔着遥远的距离可以指认到伊吾。往昔在雁碛这里,战马劳苦奔波,而如今这里的人口已融入国家的版图。通往车师的道路上,云雾缭绕,天边的吐谷山雪色朦胧。寒风凛冽,催促着征战的骑兵,不顾村庄里是否还有酒醪。


注释:

  • 雄关: 指重要的关口。
  • 伊吾: 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 雁碛: 古战场,曾经是战斗的地方,象征历史的沧桑。
  • 车师: 古代一个部落,地处今新疆一带。
  • 吐谷: 吐谷浑,古代民族名,可能指代某个山脉。
  • 寒威: 寒冷的气势,形容严酷的环境。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是清代时期,边疆的安定和开发,诗中提到的伊吾和车师等地,均为古代重要的战略区域,诗人通过这些地名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及边疆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惠龄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多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常蕴含浓厚的民族情感及边疆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治理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哈密的地理与历史,表达了对边疆安宁与繁荣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过哈密》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诗人在此地的宏伟景观和历史沉淀中,表现出对国家安定和发展前景的思考。首句以“西扼雄关第一区”直接引入,表明了哈密的重要性,仿佛将读者带到了这片雄伟的土地上。接着“鞭丝遥指认伊吾”,将视线投向更远的历史与地域,表现出诗人对边疆的深厚情感。

诗中提到的“当年雁碛劳戎马”,不仅回溯了往昔的战争岁月,也折射出对过往艰辛的感慨与反思。而“此日人烟入版图”则传达了边疆逐渐繁荣的现状,展现出历史的转变和和平的希望。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云黯淡”和“雪模糊”营造了一个朦胧而神秘的氛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同时,最后一句“寒威阵阵催征骑”则又拉回到现实,反映出严酷的环境对征战士兵的影响,居然不顾村庄的安宁与酒醪的存在,体现了一种对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情感。

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扼雄关第一区: 指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鞭丝遥指认伊吾: 通过长鞭指向远方的伊吾,表现出距离的遥远和历史的深邃。
  3. 当年雁碛劳戎马: 回忆往昔战斗的艰辛。
  4. 此日人烟入版图: 说明如今安定和繁荣。
  5. 路向车师云黯淡: 描述通往车师的道路上,云雾弥漫,象征不确定性。
  6. 天连吐谷雪模糊: 描绘了天际的雪山,增加了诗的意境。
  7. 寒威阵阵催征骑: 描述了寒冷的气候影响士兵的征途。
  8. 不问村醪尚有无: 最后表达了对安宁的忽视,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寒威阵阵催征骑”与“不问村醪尚有无”形成对比。
  • 比喻: “寒威”比喻严酷的环境。
  • 意象: 利用地名和自然景观增强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边疆历史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思考,展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雄关: 象征抵御外敌的重要性。
  • 雁碛: 战争的历史象征,折射出过去的苦难。
  • 车师: 代表边疆民族的文化交融。
  • 寒威: 反映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扼雄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哈密
    • B. 伊吾
    • C. 车师
  2. 诗中“当年雁碛劳戎马”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战争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哈密
  2. A. 对过去战争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塞下曲》

诗词对比: 对比惠龄的《过哈密》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出对边疆的描写,但惠龄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变迁,而王之涣则更突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边塞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