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广东宪》

时间: 2024-09-19 22:09:07

疏屡循墙诏屡催,绣衣安得更徘徊。

直从象窟埋轮去,曾向龙墀折槛来。

度岭尊尧心未已,登台叫舜首频回。

遥知行橐无南物,驿使归时且寄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广东宪
作者:刘克庄

疏屡循墙诏屡催,
绣衣安得更徘徊。
直从象窟埋轮去,
曾向龙墀折槛来。
度岭尊尧心未已,
登台叫舜首频回。
遥知行橐无南物,
驿使归时且寄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感叹,虽有多次传令催促,心中却无从再停留。乘坐的华丽车马直奔象窟去,曾经也在龙墀的地方停留过。翻越高岭,心中对尧的尊崇仍未消失,登上高台时多次回头呼唤舜。遥想你在南方的行囊中没有带什么,驿站的使者归来时,请代我寄一封梅花的信。

注释:

  • 疏屡:多次的意思。
  • 绣衣:华丽的衣服,指高官或贵族的装束。
  • 象窟:象窟是古代地名,象征着远方的目的地。
  • 龙墀:古代帝王的台阶,指代高贵的地方。
  • 度岭:翻越山岭。
  • 尊尧:对尧帝的尊崇。
  • 登台叫舜:在高台上呼唤舜帝,表达对古代贤明君主的怀念。
  • 行橐:行囊,指旅行时随身携带的物品。
  • 寄梅:代寄梅花,象征思念和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用之,号阮亭,宋代诗人,生于1155年,卒于1225年。他是南宋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咏史诗,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送广东宪》写于刘克庄送别朋友赴广东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同时也寄托了对古代贤君的追思,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广东宪》是一首充满感情和深意的送别诗,诗中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历史的追思。诗的开头,作者提到“疏屡循墙诏屡催”,表明自己虽然被多次催促,但心中却难以平静,生动地传达了他的犹豫与不舍。接着,诗人通过“直从象窟埋轮去”来表现行程的远方和目的地,同时也隐喻着对未来的未知与期待。诗人对古代圣君尧、舜的追忆,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当下政治局势的反思。

在诗的最后,作者通过“遥知行橐无南物,驿使归时且寄梅”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虽无华贵的礼物,寄以梅花以示思念,展现了深厚的情谊。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与人事的感慨,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屡循墙诏屡催:多次传令催促,表明主人公的急迫与情感交织。
  • 绣衣安得更徘徊:华丽的衣服无法让人停留,暗含对世俗的无奈与不甘。
  • 直从象窟埋轮去:明确的方向感和坚定的决心,象征着前往未知的旅程。
  • 曾向龙墀折槛来:曾经在高位的回忆,显示出对过往的珍惜。
  • 度岭尊尧心未已:翻越山岭,仍心存对尧的尊崇,体现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 登台叫舜首频回:高处呼唤舜,既是对贤君的追思,也是一种无奈。
  • 遥知行橐无南物:对友人行囊的关切,表现出作者的情感细腻。
  • 驿使归时且寄梅:梅花寄托思念,体现了真挚的友谊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行程比作埋轮,暗示旅途的艰辛与方向感。
  • 拟人:通过“呼唤舜”的动作,使历史人物形象鲜活。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纯洁与高洁。
  • :象征着障碍与挑战。
  • 龙墀:象征权力与高贵,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绣衣”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衣服
    B. 书本
    C. 食物

  2. 诗人对尧的态度是? A. 鄙视
    B. 尊崇
    C. 忘记

  3. 诗中的“梅”象征着什么? A. 思念
    B. 财富
    C. 权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送广东宪》与杜甫的《赠花卿》都表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理想的追求,前者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而后者则更突出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刘克庄研究:现代学者对刘克庄及其诗作的解读与评价。
  • 《宋诗选》:包含刘克庄的诗作及相关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