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淡公二首
作者: 苏轼
坐重青草公,意合沧海滨。
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闻人。
镜浪洗手渌,剡花入心春。
虽然防外触,眼前遶衣新。
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坐在青翠的山草上,心意与海边的风景相合。远处的水面迷蒙,看不见任何人影。波浪如镜般洗净我的手,剡溪的花朵带给我春天的心情。虽然我小心翼翼地防止外来的干扰,但眼前的新景象依然让我心情愉悦。接下来我打算翻译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份吟唱的热情与细腻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坐重:意为坐在草地上,重指草地的厚重、青翠。
- 意合:心意相合,意趣相投。
- 渺渺:形容景象模糊、远。
- 悠悠:形容时间或空间的延续,悠长、宁静。
- 镜浪:指波浪如镜般平静。
- 剡花:剡溪的花,剡溪为浙江的一条河流,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 防外触:防止外界的干扰和侵扰。
- 遶衣新:意为眼前的景象环绕在身边,令人耳目一新。
典故解析
- 剡溪:剡溪是指位于浙江的剡溪,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成为诗人常常吟咏的对象,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清新雅致的词作。他的才华在诗、词、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表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送淡公二首》是苏轼送别友人淡公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的疏离。
诗歌鉴赏
《送淡公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以“坐重青草公”引入,描绘出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似乎在营造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接下来的“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闻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感觉,诗人在此刻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清幽。波浪轻轻拍打岸边,仿佛在为他洗净尘世的烦恼。剡溪的花朵则让他心中充满了春意,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最后几句,虽然诗人表现出对外界干扰的防范,但他眼前的美好景象却依然让他感到新鲜和愉悦。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人对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渴望逃避纷扰,又享受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及其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重青草公:描绘出诗人坐在青草丰盛的地方,给人一种宁静自然的感觉。
- 意合沧海滨: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心灵共鸣,心境与海边的辽阔相契合。
- 渺渺独见水:远方的水面模糊,诗人独自一人,体现孤独感。
- 悠悠不闻人:周围宁静,听不见人声,进一步强调孤独与安详。
- 镜浪洗手渌:波浪如镜,水清如渌,洗净手中的尘埃,象征心灵的纯净。
- 剡花入心春:剡溪的花朵带来春意,激发内心的美好情感。
- 虽然防外触:虽有防范外界的打扰,但心中依然保持宁静。
- 眼前遶衣新:眼前的景象使人耳目一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 行当译文字:诗人打算将心中的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内心。
- 慰此吟殷勤:以文字安慰自己,传达对友人的深情款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浪”,将波浪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拟人:如“悠悠不闻人”,赋予环境情感,使自然生动。
- 对仗:全诗各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宁静的自然中反思人生,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既有对外界的防范,也有对眼前美好的享受,最终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草:象征生机与自然。
- 沧海:代表辽阔与深邃。
- 水:象征纯洁与宁静。
- 剡花: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镜浪”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思绪
B. 波浪的平静
C. 友人的情感
D. 自然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剡花”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孤独
C. 春天的希望
D. 自然的美 -
诗人对外界的态度是? A. 欢迎
B. 防范
C. 疏离
D. 依赖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送友人》 - 李白
李白的送别诗往往豪情万丈,与苏轼的淡泊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未来的豪迈,而苏轼则在宁静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