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乐(情景)》
时间: 2025-01-19 19:53: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白话文翻译
美人如同皎洁的月亮,初见时虽被暮云遮蔽,反而更加显得妍丽动人。想来是没有怨恨,何必在意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她娇媚得让我只感到愁苦,等我下床时又感到懒惰,未曾开口就已喉头哽咽。几日不见,庭院中的红叶已落尽。今天强自置酒而起,问自己为何情绪波动,却只得一缕香雪般的感觉。为何散落花瓣却让我心病,维摩无疾却也无缘无故地低下头,黯然神伤,无法回答。唱一曲金缕歌声怨切,若能折下便折,且珍惜这年轻时的花开。
注释
- 美人如月:比喻女子的美丽如同月亮,清幽而皎洁。
- 乍见掩暮云:初见时被云遮住,强调了美人初现的神秘和吸引力。
- 安用阴晴圆缺:指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隐喻情感的变化无常。
- 娇甚空只成愁:对美人娇媚的感叹,愁苦的心情难以自控。
- 未语先咽:未开口说话,心中已感到压抑。
- 落尽一庭红叶:象征时光流逝,感情的凋零。
- 维摩无疾:引用维摩诘的故事,表示一种无病的烦恼。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文章宗”。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三部乐》写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被贬黄州,生活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美人的思念与感慨,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三部乐》通过对美人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篇以“美人如月”引入,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通过“乍见掩暮云”,传达出一种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而随之而来的情感却又因“阴晴圆缺”而变得复杂。诗中描绘的美人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多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在后半部分,诗人对美人的思念愈发深切,却又因“数日不来”而感受到红叶落尽的无情,时间的流逝以及感情的变化让他倍感无奈。面对酒杯,诗人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沉重,问自己为何情绪波动,却只得一缕香雪般的无奈与惆怅。最后以“且惜取少年花发”结束,既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常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美人如月”:比喻美人的美丽如同月亮。
- “乍见掩暮云”:初见时被云遮挡,增添了神秘感。
- “算应无恨”:认为不应有怨恨。
- “娇甚空只成愁”:美丽却令人愁苦。
- “待下床又懒”:情感交织,懒惰与不安并存。
- “数日不来”:暗示分离的痛苦。
- “今朝置酒强起”:试图借酒消愁。
- “何事散花却病”:对情感的困惑与无奈。
- “唱金缕一声怨切”:唱歌表达内心的怨恨。
- “且惜取少年花发”:强调珍惜年轻时光。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美人如月”直接将美人与月亮相提并论,增强了意象的美感;“散花却病”则将情感的复杂性形象化。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美人和时光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与对爱情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美人:象征着青春、美丽与情感的寄托。
- 月亮: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的事物。
- 红叶:代表着岁月流逝与感情的凋零。
- 酒:象征着逃避现实与消愁的手段。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美人如月”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美人的外貌
- B. 美人的性格
- C. 美人的才华
- D. 美人的背景
-
诗人提到的“数日不来”暗示了什么?
- A. 对美人的思念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酒的依赖
- D. 对时间的感慨
-
“且惜取少年花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现实的逃避
-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三部乐》与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对美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复杂,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豪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