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二首》
时间: 2025-01-06 06:5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上二首》
小池新凿会天雨,一部鼓吹从何来。
有蟾正碧乱草色,时泅出没东南隈。
井干跳梁亦足乐,洞庭鱼龙何有哉。
能歌德声莫入月,清池与尔俱忘回。
池上新年有荷叶,细雨鱼儿噞轻浪。
男儿学易不应举,幽人一友吾得尚。
此池便可当长江,欲榜茅斋来荡漾。
白话文翻译
《池上二首》可以理解为:
第一首:
小池塘刚被挖好,正好遇上了天雨,乐器的声音从何而来呢?
一只蟾蜍在碧绿的杂草间跳跃,时而在东南的水面上游动。
井边的跳梁也算是一种乐趣,洞庭湖的鱼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能歌的人声不应在月光下流传,清池与我一同忘却归路。
第二首:
池塘上新年长出了荷叶,细雨中鱼儿在轻轻荡漾。
男子汉学习容易,但不应该轻言放弃,幽静的人我还有一个朋友可以依靠。
这池塘的景色可以比肩长江,想要划着小船来此嬉戏。
注释
- 蟾:指蟾蜍,一种两栖动物,常在池塘附近出现。
- 井干:井边,指水井的边缘。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著名的湖泊。
- 德声:指歌颂美德的声音。
- 茅斋:指用茅草搭建的小屋,象征隐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融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哲理思考。苏轼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苏派”风格。
创作背景
《池上二首》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池塘景象,表现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开篇描绘了新凿的小池与天雨交织的场景,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诗人巧妙地将蟾蜍的跳跃与水面的荡漾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接着,诗人提到“井干跳梁”,不仅是对自然的乐趣的肯定,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欢愉与无忧。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引入了洞庭湖和德声,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纯粹友谊的珍视。
第二首通过荷叶、细雨与鱼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学问的思考,虽有理想但不应强求,强调了幽静生活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提到的“长江”和“茅斋”,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依恋。
该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苏轼诗歌的精髓,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池新凿会天雨:新挖的池塘正好遇上天雨,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 一部鼓吹从何来:对乐声的疑问,暗示着诗人对生活乐趣的思考。
- 有蟾正碧乱草色:蟾蜍在杂草间跳跃,表现出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时泅出没东南隈:蟾蜍时而出水,时而隐没,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井干跳梁亦足乐:即便在井边的跳跃也能带来快乐,强调生活中的乐趣。
- 洞庭鱼龙何有哉:洞庭湖的鱼龙比起此地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
- 能歌德声莫入月:美德的歌声不应在月光下流传,体现对名声的漠视。
- 清池与尔俱忘回:在清池的陪伴下,诗人愿意忘却归路,寻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池与长江相提并论,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拟人:蟾蜍的跳跃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使自然更加亲切。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诗人通过描绘池塘的宁静景象,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池:象征宁静、自然和简单的生活状态。
- 雨:代表了滋润和生机,象征着变化和生命的循环。
- 蟾蜍:象征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荷叶:象征着清新、纯洁的生活情境。
- 茅斋:象征隐逸的生活,反映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蟾蜍在什么地方跳跃?
- A. 荷花间
- B. 碧草色
- C. 水面上
-
填空题:诗人希望能够忘却____,享受宁静的生活。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洞庭鱼龙”象征了诗人对名利的追求。(对/错)
答案
- B
- 归路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但苏轼更注重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孤独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方式的差异,反映出各自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