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此君庵》

时间: 2025-01-06 07:24:15

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

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
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我寄给庵前那位坚守节操的朋友的,希望与他在各地相互亲近。虽然我所描绘的只是文人墨客的风范,但我其实也是真心实意地记录着这一切。

注释:

  • 寄语:寄托心声或祝福。
  • 庵前:指寺庙或隐居之处的前面。
  • 抱节君:形容有气节的人,可能指代朋友的品德。
  • 写真:描绘或写下的形象。
  • 文夫子:指文人,通常用来尊称有学问的人。
  • 真堂作记人:指自己也是认真记录的人。

典故解析:

  • “抱节”:指持守正直与气节,可能与历史上的隐士或高洁之人相关,表达对朋友品德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等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面临政治风波,曾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乐观态度,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苏轼在庵前隐居,心境宁静,通过对朋友的寄语,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开头的“寄语”二字,便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祝福。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写朋友,更是写自己心中的理想与追求。诗中提到的“抱节君”,体现了对朋友品德的赞赏,同时也反映出苏轼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在与朋友的相处中,苏轼希望彼此能够在理想与追求上彼此相亲相近,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

而“写真虽是文夫子”,则隐含了对自身身份的思考。苏轼并不单单满足于文人的身份,他希望能够成为“真堂作记人”,这表明了他希望以真实的自我记录生活,以平实的态度面对世界。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情的珍视,既有对友人的深情,也有对自我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寄语庵前抱节君:表达了对坚守节操朋友的寄托与思念。
  2. 与君到处合相亲:希望能与朋友在各地相互照应、亲近。
  3. 写真虽是文夫子:承认自己所写的内容是文人风范的描绘。
  4. 我亦真堂作记人:强调自己真实而诚恳的记录者身份。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寄语”与“合相亲”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抱节君”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和高洁品德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记录。

意象分析:

  • 庵前:代表宁静的隐居生活。
  • 节操:象征着品德与理想。
  • 文夫子:象征着文化与知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称赞朋友的什么品德?

    • A. 节操
    • B. 财富
    • C. 学识
  2. 诗中提到的“真堂作记人”意指?

    • A. 认真记录生活
    • B. 学习文人
    • C. 隐居写作
  3. 诗中提到的“抱节君”是指?

    • A. 朋友
    • B. 诗人
    • C. 隐士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友谊与理想的追求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