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题王婿五文小像》
时间: 2025-01-19 15:47: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题王婿五文小像
作者:宋琬
楚楚五郎,有美清扬,杂佩琼瑛。
羡白玉床边,右军坦腹,乌衣巷口,小女提罂。
二十年来,居诸荏苒,惊见儿曹项领成。
还听得,惹旁人争说,玉润冰清。
更怜磊落英英。
似遏末封胡旧有名。
喜蜡屐重来,同探禹穴,貂裘垂敝,且住吴城。
伏枥悲歌,题桥壮志,千里骅骝待一鸣。
吾衰矣,赖门楣有客,归老柴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五郎的风采与成就,仿佛他身上佩戴着美丽的装饰,令人称羡。在白玉床边,右军(王羲之)似乎坦然自若,乌衣巷口的小女孩提着罂,二十年间光阴流逝,我惊讶地看到年轻人们逐渐成长。人们也在谈论他,称赞他如玉般的润泽和冰般的清澈。更让我怜惜的是他的豪情壮志,似乎要阻止那些旧日的名声。很高兴再次见到他,愿意与他一起探讨大禹的遗址,虽然我身穿破旧的貂裘,但我仍想在吴城停留。伏枥悲歌,写下壮志的桥梁,等待着千里骏马的鸣叫。可我已衰老,唯愿在门楣下有客人相伴,安享归老的宁静。
注释
- 楚楚:形容清丽可爱。
- 美清扬:形容美丽而清新。
- 杂佩琼瑛:佩戴着美玉与瑶瑾。
- 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法著称。
- 乌衣巷:指王羲之的故里。
- 儿曹:年轻人,子弟。
- 玉润冰清:形容清澈而高洁的品德。
- 磊落英英:形容气度豪迈而杰出。
- 蜡屐:一种鞋子,代表随性与洒脱。
- 禹穴: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
- 千里骅骝:比喻优秀的人才或骏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琬,清代诗人,身世显赫,曾任官职,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对人物的感慨与赞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文化交融之际,诗人通过描绘五郎的形象,表达对年轻一代的寄望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诗歌鉴赏
《沁园春 题王婿五文小像》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期盼的诗作,诗人在描绘五郎的形象时,既表现了对其才华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中所提到的“白玉床边”、“右军坦腹”等意象,富有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
诗的开头“楚楚五郎,有美清扬,杂佩琼瑛。”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五郎的外貌与气质,紧接着引入对历史人物王羲之的描述,暗示了对书法、文化的敬仰。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整首诗显得更为深刻。
“二十年来,居诸荏苒,惊见儿曹项领成。”通过时间的推移,诗人不仅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特别是“玉润冰清”的赞美,体现了对品德高尚之人的倾慕。
整首诗在对五郎的赞美中,潜藏着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寄托,最后一句“吾衰矣,赖门楣有客,归老柴荆。”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期望结合起来,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依赖友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楚五郎:开篇点名五郎,形象鲜明。
- 有美清扬,杂佩琼瑛:描绘他的美丽与气质,衬托出他的出众。
- 羡白玉床边:表现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 右军坦腹:提及王羲之,表明对文化的尊重。
- 乌衣巷口,小女提罂:描绘生活场景,带出时空交错的美感。
- 二十年来,居诸荏苒:表现时间流逝,感慨人生的无常。
- 惊见儿曹项领成:年轻人逐渐成长,展现希望。
- 玉润冰清:强调品德与才华的结合。
- 更怜磊落英英:赞美五郎的豪情与气度。
- 似遏末封胡旧有名:感慨过去的辉煌与现状的对比。
- 喜蜡屐重来:表现对重聚的喜悦。
- 同探禹穴:呼应历史,渴望共同探讨文化。
- 千里骅骝待一鸣:隐喻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 吾衰矣,赖门楣有客:自我反思,期待友谊的陪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玉润冰清”、“磊落英英”等对仗工整。
- 比喻:将人比作玉,展现其高洁。
- 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五郎的描绘,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个人衰老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惜,主题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郎:象征年轻的才俊,承载未来的希望。
- 白玉:代表高洁与优雅。
- 冰清:象征纯净的品德。
- 蜡屐:代表朴素的生活态度。
- 千里骅骝:象征未来的潜力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右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王羲之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玉润冰清”形容的是五郎的什么特质?
- A. 外貌
- B. 品德
- C. 家世
- D. 才华
-
诗中提到的“蜡屐”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朴素与洒脱
- C. 名声
- D. 过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而宋琬的诗则更倾向于对年轻才俊的赞美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