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禅趺坐处,疏竹翠泠泠。
秀色分邻舍,清阴覆佛经。
萧萧日暮雨,曳履绕方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禅师静坐的地方,周围稀疏的竹子在雨中显得清翠而清凉。竹子的秀丽景色与邻居的院子相交融,清凉的阴影覆盖了佛经。傍晚时分,细雨纷纷,走在庭院中的人,轻轻拖动着鞋子,绕着方形的庭院走来走去。
注释:
- 老禅:指年长的禅师,代表着智慧和沉静。
- 趺坐:指端坐,通常是修行时的姿势。
- 疏竹:稀疏的竹子,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 翠泠泠:形容竹子青翠而清凉的样子。
- 秀色:美好的景色。
- 清阴:清凉的阴影。
- 佛经:佛教经典,通常在寺庙中诵读。
- 萧萧:形容雨声或风声,带有一种孤寂的感觉。
- 曳履:拖着鞋子的声音,表示行走的轻盈。
- 方庭:方形的庭院,给人一种规整、宁静的感觉。
典故解析:
此诗描写的是天竺寺的氛围,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的影响。天竺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象征着宁静、智慧与修行。诗中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沉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横跨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出他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赞美。在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苏轼愈发向往平静的生活,借此诗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美好的场景。开头的“老禅趺坐处”,直接点出诗的主题——禅宗的宁静。诗中“疏竹翠泠泠”,通过使用“翠泠泠”这个形象的词语,形象地传递出竹子在雨中清新可人的气息,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的氛围。
“秀色分邻舍”一句,展现了邻近自然景色的美好,而“清阴覆佛经”则将人文和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在萧萧日暮雨的意境中,氛围显得格外清幽,诗人通过“曳履绕方庭”表现出在这种环境中行走的闲适和自得,仿佛在内心与自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整首诗以雨作为背景,借助细腻的观察与描绘,将自然与禅意相结合,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禅趺坐处:指年长的禅师所坐的地方,给人一种稳重、安静的感觉。
- 疏竹翠泠泠:稀疏的竹子在雨中显得清新,传达出一种自然的生机。
- 秀色分邻舍:美好的景色与邻居的庭院交相辉映,表现出和谐的邻里关系。
- 清阴覆佛经:阴凉的环境中,佛教经典被遮盖,暗示着修行的氛围。
- 萧萧日暮雨:描绘出傍晚时分的雨声,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意境。
- 曳履绕方庭:走动时拖动鞋子的声音,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翠泠泠”来形象化竹子的美丽。
- 对仗:诗的结构紧凑,前后句对子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趣。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对宁静、自然和禅意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意象分析:
- 老禅:象征智慧与宁静。
- 疏竹: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雨:象征洗涤与沉静,带来一种内心的安宁。
- 佛经:象征着人文的深度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禅”指的是谁?
- A. 年长的书法家
- B. 年长的禅师
- C. 年长的诗人
-
诗中“萧萧日暮雨”所描绘的是哪种情境?
- A. 热闹的集市
- B. 宁静的雨天
- C. 繁华的街道
-
“疏竹翠泠泠”中的“翠”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
- B. 蓝色
- C. 黄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描绘自然与宁静的氛围,但苏轼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的诗则更强调环境的孤寂与空灵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禅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