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孙氏万松堂》

时间: 2025-01-07 18:25:01

万松谁种已摐摐,半岭苍云映此邦。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松谁种已摐摐,半岭苍云映此邦。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

白话文翻译:

万松是谁种的已经摇曳生姿,半岭的苍云映照着这片土地。
露水沉重,像珠缨一样覆盖着翠绿的松盖,风来时石头的齿缝中碎裂的寒江。
浮空的两根竹子横在南阁之上,倒影中的扶桑在北窗前射出光影。
我坐在这里等待着夕阳的烽火传到海角,重城归去时踏上那逢逢的路。

注释:

  • 摐摐:形容松树摇曳的声音。
  • 苍云:指青灰色的云,象征着高远和苍茫。
  • 珠缨:指装饰物,形容露水如珠子一样重。
  • 石齿:指岩石的缝隙,象征寒江流水。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日出和光明。
  • 夕烽:指傍晚时分的烽火,象征着传递信息的信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登州孙氏万松堂》写于苏轼被贬至登州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松树、云彩等自然景象,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万松、苍云、露珠、风江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登州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和美的欣赏。开篇的“万松谁种已摐摐”,不仅引入了松树的生动形象,也暗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半岭苍云映此邦”,则将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自然景观中,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尤其是“露重珠缨蒙翠盖”,生动描绘了松树上露珠的晶莹剔透,令人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清新。而“风来石齿碎寒江”则用具体的细节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一种动感的美。

结尾部分的“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则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归乡心情的抒发,体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始终心系故乡的情感。这首诗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松谁种已摐摐:开篇提问,表达对松树的赞美,生动形象地描绘松树的摇曳。
  • 半岭苍云映此邦:描绘了苍云的景象,与松树形成对比,突显自然的宽广。
  • 露重珠缨蒙翠盖:露水沉重,像珠子一样覆盖在松树上,形象生动。
  • 风来石齿碎寒江:风起时,石缝中江水的波动,展现出自然的动感。
  • 浮空两竹横南阁:南阁上的竹子,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宁静。
  • 倒景扶桑射北窗:扶桑的倒影映射北窗,展示出时间与空间的交融。
  • 坐待夕烽传海峤: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夕阳的烽火象征着归乡的希望。
  • 重城归去踏逢逢:重城代表着故乡,踏上归途,心中充满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露重珠缨”,将露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
  • 对仗:“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松树的摇曳仿佛在诉说自然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思的自然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松:象征着坚韧与生机,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苍云:象征着高远与广阔,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露珠:象征着清新与纯洁,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珍视。
  • 扶桑:象征着希望与光明,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个意象不是出现在《登州孙氏万松堂》中? A. 万松
    B. 苍云
    C. 明月
    D. 露珠

  2. “坐待夕烽传海峤”中的“夕烽”象征什么? A. 夜晚
    B. 归乡的希望
    C. 自然现象
    D. 战争

  3. 苏轼的号是什么? A. 子瞻
    B. 东坡
    C. 君子
    D. 逸士

答案:

  1. C. 明月
  2. B. 归乡的希望
  3. B. 东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两者都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苏轼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解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