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二胜(并叙)》

时间: 2025-01-08 19:00:01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

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

独择其尤(者作二首。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庐山二胜(并叙)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此处展示苏轼的《庐山二胜》原文)

白话文翻译: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者作二首。

翻译:我游览了庐山,南北方位大约游玩了十五、六个地方。那里的美景奇特,数不胜数,但因为懒惰没有写诗。于是只选了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写成了诗。

注释:

  • :我,指诗人自己。
  •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奇胜:奇特的景观。
  • 尤者:最为突出的。

典故解析:

在中国古代,庐山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庐山不仅有着秀美的山川,还与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息息相关,成为了文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庐山二胜》是在苏轼游览庐山后创作的,他在庐山感受到的自然景观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庐山二胜》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奇胜,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在游览的过程中,诗人选择不多的景点进行描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从容与淡泊。他以“懒不作诗”表达了对创作的随性态度,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而更关注内心的感受。这种洒脱的态度正是苏轼个性的一部分。他的诗作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豁达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我游览了庐山,南北走了大约十五、六个地方。
  • 奇胜殆不可胜纪:这里的奇特景观几乎无法一一记述。
  • 而懒不作诗:但因为懒惰,我没有写诗。
  • 独择其尤者作二首:于是我只选择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写成了诗。

修辞手法:

  • 排比:通过“南北得十五六”强调游览的广泛。
  • 夸张:用“不可胜纪”强调奇景之多。
  • 对比:懒惰与创作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个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庐山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随性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之美,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奇胜:代表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游览庐山后创作了多少首诗?

    • A. 一首
    • B. 两首
    • C. 三首
    • D. 四首
  2.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
    • B. 从容
    • C. 焦虑
    • D. 忧郁
  3. “奇胜殆不可胜纪”中的“奇胜”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令人惊叹的景观
    • C. 难忘的经历
    • D. 古老的传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庐山的美景,但李白的诗更为奔放,苏轼则在细腻的观察中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庐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