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其二十四
作者: 汪东 〔清代〕
抽丝旋化春裾色。
纷纶翕霍三千尺。
电母为投梭。
将如织女何。
吴邦嘉丽地。
三绝称神艺。
襟袖裹江山。
真看指顾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裙摆色彩如丝绸般轻盈柔和,
绵延的织锦在空中飞舞,仿佛有三千尺之长。
电母正在投梭,
难道能比得上织女的技艺?
吴地风光如画,
被誉为三绝,神秘的艺术。
衣襟和袖子裹着江山,
真是在指挥间看得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抽丝:指将丝绸变得柔软、轻盈。
- 春裾:春天的裙摆。
- 纷纶:形容织物的轻盈,像飞舞的丝线。
- 电母:指的是织女星,传说中织布的女神。
- 吴邦:指的是吴地,即今江苏一带,因其风景如画而知名。
典故解析:
- 织女: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织女是天上的女神,擅长织布。
- 三绝:指的是吴地的三绝艺术,通常指的是吴地的诗、词、曲三种艺术形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代表了当时的文人风范,以清丽、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出浓厚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时期,表达了对江南美景与传统工艺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采用了柔美细腻的语言,通过春天的意象将织女的巧手与江南的美景巧妙结合。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吴地文化的赞美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的开头以“抽丝旋化春裾色”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轻柔的色彩,仿佛在轻轻地旋转。而后以“纷纶翕霍三千尺”展现了织物的绚丽,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接着提到“电母为投梭”,将织女与自然结合,将人间与天上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最后以“襟袖裹江山”总结,诗人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美,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抽丝旋化春裾色:描绘春天裙摆的色彩轻盈如丝,展现春天的气息。
- 纷纶翕霍三千尺:形容织物在空中飘动,展现出一种视觉的华美。
- 电母为投梭:比喻织女正在织布,体现巧妙的技艺。
- 将如织女何:疑问句,表现出对织女技艺的钦佩。
- 吴邦嘉丽地:指吴地的美丽,表达对地方的赞美。
- 三绝称神艺:指吴地的三绝艺术,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 襟袖裹江山:将个体与国家结合,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
- 真看指顾间:最后一句以“指顾”收尾,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电母为投梭”,将织女的技艺与自然现象进行对比。
- 对仗:如“襟袖裹江山”与“真看指顾间”,形成对仗工整、节奏感强的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意象与织女的技艺,表达了对自然美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切,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裾: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电母:象征着技艺与创造力。
- 吴邦:代表着文化的深厚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电母”指的是谁?
- A. 织女
- B. 皇后
- C. 女仙
- D. 妇女
-
“抽丝旋化春裾色”中的“春裾”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衣服
- B. 春天的颜色
- C. 春天的裙摆
- D. 春天的花朵
-
诗中提到的“吴邦”是指哪里?
- A. 四川
- B. 浙江
- C. 江苏
- D. 广东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自然美,但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感与理想。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汪东的诗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