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其二 美人发》

时间: 2025-01-19 16:45:12

才出幔。

玄云拖缕舒来缓。

舒来缓。

手围坠地,八盘加半。

香丝腻玉妆台畔。

约鬟未就嗔郎唤。

嗔郎唤。

枕函兰泽,怎教批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其二 美人发
作者: 陈世祥 〔清代〕

才出幔。玄云拖缕舒来缓。
舒来缓。手围坠地,八盘加半。
香丝腻玉妆台畔。
约鬟未就嗔郎唤。
嗔郎唤。枕函兰泽,怎教批判。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刚刚走出帷幕,黑色的云朵拖着发丝缓缓展开。
缓缓展开,手中围着如同悬挂在地上的八盘发髻。
香气四溢,妆台旁玉色的丝带流淌。
约定的发髻尚未梳好,便对着爱郎嗔怪呼唤。
嗔怪呼唤,枕边的兰花池,如何能忍受这样的批评。

注释

字词注释:

  • : 帷幕,通常是用来遮挡的布帘。
  • 玄云: 黑色的云朵,象征着深沉的美。
  • 拖缕: 拖着的发丝。
  • 八盘加半: 形容发髻的形状,八盘指的是层叠的发髻,半指的是一半的发式。
  • 香丝: 香气缭绕的丝带,形容女子的妆饰。
  • 腻玉: 玉色的妆容,形容女子的美丽。
  • : 发髻。
  • : 轻微的责怪或不满。
  • 批判: 责备,指对某事的不满。

典故解析:

  • 本诗通过描绘女子梳妆的细节,体现了古代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外貌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清代诗人,生活在17世纪,擅长词曲,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低,诗中描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心态,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爱情的期待与不安。

诗歌鉴赏

《忆秦娥 其二 美人发》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示了女性在梳妆打扮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全诗通过描绘女子发髻的细致过程,展现了她对美的要求和爱情的期待。开篇的“才出幔”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引出了整个场景的氛围,作者用“玄云拖缕”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秀发如同黑云般柔软飘逸,营造出一种轻柔而美丽的意象。

词中使用了“手围坠地,八盘加半”的形象表达,展示了女子发髻的复杂与精致,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外表上所做出的努力与追求。而“香丝腻玉妆台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形象,令人感受到那种浓郁的香气与优雅的气质。

在情感层面,诗中表现出女子对爱郎的期待与小小的怨怼,尤其是“约鬟未就嗔郎唤”,这种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最后一句“怎教批判”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与渴望,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批评的内心矛盾。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与美丽之间的挣扎,既有对外在美的追求,也有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出幔: 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刚从帷幕中走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氛围。
  • 玄云拖缕舒来缓: 通过“玄云”形容发丝的柔美,强调了发的飘逸感。
  • 手围坠地,八盘加半: 详细描写发髻的复杂结构,展示女性的精致与用心。
  • 香丝腻玉妆台畔: 通过香气与玉色的结合,突出女子的美丽妆容。
  • 约鬟未就嗔郎唤: 表达了女子对爱郎的期待和轻微的不满,体现出情感的细腻。
  • 枕函兰泽,怎教批判: 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爱情的无奈,表现了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玄云”比喻女子的秀发,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加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
  • 排比: “舒来缓”、“嗔郎唤”构成的排比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女子梳妆的细节,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体现了女性在情感与外貌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着隐秘与美丽。
  • 玄云: 暗示神秘与柔美。
  • 香丝: 代表着美丽和魅力。
  • 兰泽: 象征着高雅与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才出幔”指的是谁刚刚走出? a) 男子
    b) 女子
    c) 动物

  2. “玄云拖缕”中的“玄云”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云
    b) 黑色的云
    c) 彩色的云

  3. “嗔郎唤”中“嗔”表示什么情感? a) 愤怒
    b) 不满
    c) 喜欢

答案:

  1. b) 女子
  2. b) 黑色的云
  3. b) 不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世祥的《忆秦娥 其二 美人发》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思念与孤独。两者都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 《词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