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作者:蒋春霖
垂杨陌。绿阴蘸水烟痕湿。
烟痕湿。一湾城影,画桥双笛。
桃花岸上人如织。流莺久住都相识。
都相识。斜阳船去,半湖春碧。
白话文翻译
在垂杨的道路上,绿树的阴影浸泡在水中,留下湿润的烟痕。
烟痕湿润着一湾城影,画桥上双笛声悠扬。
桃花岸边的人们如同织锦般繁密,流莺在此久居,早已相互熟识。
大家都彼此相识。斜阳下,船只渐行渐远,湖面半边映照着春日的碧绿。
注释
- 垂杨:指垂柳,常用以描绘春天的景象。
- 陌:这里指小路或街道。
- 蘸水:指树影倒映在水中,仿佛被水浸染。
- 烟痕:指水面上波纹的痕迹。
- 双笛:双管乐器的合奏,增添了春日的韵味。
- 人如织:比喻人很多,像织物一样密集。
- 流莺:指黄莺,常在春天时节吟唱。
- 斜阳:指落日的余晖,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 春碧:春天的湖水,清澈而碧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春霖,清代诗人,其作品常以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为主,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借助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表达对春日景象的喜爱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忆秦娥》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诗的开头以“垂杨陌”引入,生动描绘了春日的道路,柳树低垂,绿阴如盖,水面上留下的烟痕湿润而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着“烟痕湿”与“一湾城影”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丰富性。
“画桥双笛”则通过音乐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生动与活力,桥上的双笛声仿佛为这幅春景增添了动听的旋律。“桃花岸上人如织”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热闹场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满了生机。最后的“斜阳船去,半湖春碧”则以一种淡淡的惆怅收尾,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春日即将结束的感慨,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美。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在清新与恬淡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眷恋与对流逝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杨陌:描绘了春天的道路,柳树低垂,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绿阴蘸水烟痕湿:柳影倒映在水中,造成了湿润的景象,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一湾城影,画桥双笛:水面上的城市倒影与桥上的双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美妙的场景。
- 桃花岸上人如织:桃花盛开的岸边,游人如织,热闹而生动。
- 流莺久住都相识:黄莺在此栖息已久,相识的人们之间的情感流露。
- 斜阳船去,半湖春碧:落日余晖照射下,船只渐行渐远,湖水春色依然,形成一种柔和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群比作“织”,形象生动。
- 拟人:将流莺赋予人性,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结。
- 对仗:如“画桥双笛”,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交织,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轻微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垂杨:象征春天的柔美与生命力。
- 绿阴:代表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常用来描绘春日的生机。
- 流莺:代表春天的活力和灵动。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要自然景象是什么?
- A. 雪山
- B. 柳树
- C. 沙漠
-
“人如织”形容的是:
- A. 人很多
- B. 人少
- C. 人不动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笛子
- C. 古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强调山的雄伟与壮丽。
- 《春望》: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蒋春霖的轻松愉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