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再和)》
时间: 2025-01-08 22:3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再和)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丰度,尚存芳菊,牡丹文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屦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晏鸟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心春容。
白话文翻译
秋天难道悲伤人,人的心情又何必悲秋?秋天的情感比春天更深厚。
在这丰盈的季节中,依然有着蕙兰的清香,尚存的芳菊,牡丹的文学典籍,依旧在芙蓉盛开。
举着蟹,手中持着酒,得鲈鱼作为菜肴,晋宋时代的人们正是有这样的风情。
不要轻易地嘲笑,那些在柴桑傲然的官吏,东篱的环境不堪入目。
我愿与客人一同饮酒,再次相逢。
希望有朝一日能与您共行,携杖同行。
感叹人生如寄,鸥鸟在江海自由,性情自然适意,蝉鸣鸟叫在蒿蓬之中。
眼前的青天令人惊叹,黄叶在风中飘荡,梧桐树下的月光正当中。
凄凉已久,观察万物的情感终究难免,不再心系春天的容颜。
注释
- 蕙兰:一种香草,象征清雅。
- 芳菊:指盛开的菊花,象征高洁。
- 牡丹文献:牡丹为花中之王,常用以比喻华丽的文化。
- 举蟹持醪:指饮酒作乐的情景。
- 晋宋间人:指晋宋时期的人们,强调文化的延续。
- 柴桑:地名,常用作隐喻。
- 杖屦:指拄着手杖和穿着鞋子,形象化游玩的状态。
- 尘踪如寄:比喻人生短暂如寄。
- 蜩:蝉,象征夏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精致的意象闻名,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对秋天的沉思中创作的,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珍视。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者借景抒情,传达出人生哲学。
诗歌鉴赏
《沁园春(再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即以“秋岂悲人,人不悲秋”引出主题,强调人生的态度应当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悲观。接着,作者通过对各种花卉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丰盈与美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中“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休轻笑,彼柴桑傲吏”,更是对世俗官员的讽刺,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后半部分以“叹尘踪如寄”总结,人生短暂,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归属。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还通过意象的交织,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意指秋天并不悲伤,人也不必为秋天感到悲痛,反而应当欣赏其美。
- “有蕙兰丰度,尚存芳菊”:秋季依然有着花卉的芬芳,展现出秋天的丰盈。
-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通过饮酒作乐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对那些看似高傲的官吏的讽刺,引出一种对世俗的批判。
- “叹尘踪如寄”:反映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出对生命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寄居,形象而深刻。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秋天不仅是季节,更是情感的寄托。
主题思想:全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也带有一丝忧伤。
- 蕙兰、芳菊:象征高洁与清雅,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
- 蟹、鲈:代表丰收的季节,体现生活的美好。
- 青天、黄叶: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蕙兰”象征什么?
- A. 高洁
- B. 忧伤
- C. 富贵
- D. 贫穷
-
诗人通过“举蟹持醪”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忧愁
- B. 享乐
- C. 忍耐
- D. 坚韧
-
“叹尘踪如寄”意指什么?
- A. 生活短暂
- B. 生活美好
- C. 生活繁忙
- D. 生活无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命运。
- 《山居秋暝》:强调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隐逸生活,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