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竟日百馀里,相逢三数家。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麻。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
白话文翻译
整整一天走了一百多里,路上只遇见三五户人家。
平坦的岗地尽是茅草,肥沃的土地上是旧日的桑树和麻田。
短小的树上燕子归巢,荒废的城池里栖息着乱飞的乌鸦。
兴亡的事谁来问呢?马头朝向斜斜的夕阳。
注释
- 竟日:整整一天。
- 相逢:相遇,碰见。
- 平岗:平坦的山岗。
- 茅苇:茅草和芦苇。
- 沃壤:肥沃的土壤。
- 桑麻:桑树和麻,指代农作物。
- 短树:矮小的树木。
- 巢归燕:燕子归巢。
- 荒城:废弃的城池。
- 宿乱鸦:栖息的乌鸦,形容其杂乱。
- 兴亡:繁荣与衰败。
- 马首:马的头,指行进的方向。
- 夕阳斜:夕阳西下,光线倾斜。
典故解析
“兴亡谁与问”一句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此句常用以感慨历史的无情,类似于古代诗人对兴亡更替的讨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梦阮,号香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经历了古老乡村与荒凉城镇的对比,借此表达对故土的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思索。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辛。
诗歌鉴赏
《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是一首描绘乡村风光与历史变迁的诗作。诗的开头“竟日百馀里,相逢三数家”便让人感受到旅途的孤寂与乡村的荒凉。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比。茅苇林立的平岗与曾经肥沃的沃土,唤起了人们对繁荣过往的回忆。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生命的延续与变化,燕子归巢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生生不息,而荒城中的乱鸦则暗示了社会的衰败与冷清。最后两句“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兴亡更替的无奈,揭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
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深邃的哲理,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竟日百馀里,相逢三数家:整整一天的旅程中,偶尔见到三五户人家,说明乡村的荒凉与稀少。
-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麻:描写平坦的岗地上长满了茅草,曾经肥沃的土地上只剩下旧日的桑树和麻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艰辛。
-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短小的树上,燕子归巢,象征着生机;而荒废的城池里,乌鸦栖息则显得冷清与无奈。
-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对历史兴亡的叹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荒城宿乱鸦”比喻社会的凋零。
- 拟人:短树上燕子的归巢,赋予了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反映出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生机与希望。
- 乌鸦:象征荒凉、悲伤与衰败。
- 夕阳: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竟日百馀里”意指什么?
- A. 一天走了一百多里
- B. 一百多里有很多人家
- C. 走了一百里就到家
- D. 一天只走了几里
-
诗中“兴亡谁与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无奈与感慨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他人的关心
-
“短树巢归燕”中的“巢”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夸张
- D. 反问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李白《静夜思》与《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前者通过月光引发对家的思念,后者则通过荒凉的景象反映对历史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相似,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